| 摘要 | 第4-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符号对照表 | 第11-12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30页 |
| 1.1 历史回顾 | 第12-16页 |
| 1.1.1 经典信息论中关于容量的分析 | 第12-15页 |
| 1.1.2 无线通信网络容量研究的困难 | 第15-16页 |
| 1.2 研究背景 | 第16-24页 |
| 1.2.1 无线Ad Hoc网络 | 第16-18页 |
| 1.2.2 关于无线Ad Hoc网络的容量定义历史 | 第18-20页 |
| 1.2.3 多天线传输技术 | 第20-22页 |
| 1.2.4 认知无线电网络 | 第22-24页 |
| 1.3 内容安排 | 第24-25页 |
| 1.4 贡献所在 | 第25-26页 |
| 参考文献 | 第26-30页 |
| 第二章 数学基础与网络模型 | 第30-56页 |
| 2.1 数学基础 | 第30-36页 |
| 2.1.1 稳定分布 | 第30-31页 |
| 2.1.2 斯特灵数 | 第31-32页 |
| 2.1.3 常用函数与分布 | 第32-36页 |
| 2.2 随机网络模型 | 第36-47页 |
| 2.2.1 模型介绍 | 第36-39页 |
| 2.2.2 散粒噪声干扰的随机分布特性 | 第39-46页 |
| 2.2.3 随机网络模型关键性能指标 | 第46-47页 |
| 2.3 并存随机网络模型 | 第47-53页 |
| 2.3.1 并存模型介绍 | 第47-49页 |
| 2.3.2 并存网络中干扰的统计特性 | 第49-51页 |
| 2.3.3 主网络和次网络之间的差异 | 第51-53页 |
| 参考文献 | 第53-56页 |
| 第三章 采用多天线空间分集技术的并存网络传输容量研究 | 第56-78页 |
| 3.1 简介 | 第56-59页 |
| 3.2 网络模型与系统配置 | 第59-62页 |
| 3.2.1 网络模型 | 第59-60页 |
| 3.2.2 物理层多天线配置 | 第60-62页 |
| 3.3 独立网络性能分析 | 第62-69页 |
| 3.3.1 中断概率 | 第62-66页 |
| 3.3.2 传输容量 | 第66-69页 |
| 3.4 并存网络性能分析 | 第69-70页 |
| 3.4.1 主网络传输容量 | 第69页 |
| 3.4.2 次网络传输容量 | 第69-70页 |
| 3.4.3 并存网络传输容量 | 第70页 |
| 3.5 仿真结果与讨论 | 第70-75页 |
| 3.6 本章小结 | 第75-76页 |
| 参考文献 | 第76-78页 |
| 第四章 采用多天线空分复用技术的并存网络传输容量研究 | 第78-100页 |
| 4.1 简介 | 第78-79页 |
| 4.2 网络模型与系统配置 | 第79-83页 |
| 4.2.1 网络模型 | 第80-81页 |
| 4.2.2 物理层多天线配置 | 第81-83页 |
| 4.3 独立网络性能分析 | 第83-88页 |
| 4.3.1 中断概率 | 第83-86页 |
| 4.3.2 传输容量 | 第86-88页 |
| 4.4 并存网络性能分析 | 第88-91页 |
| 4.4.1 主网络传输容量 | 第88页 |
| 4.4.2 次网络传输容量 | 第88-89页 |
| 4.4.3 并存网络传输容量 | 第89页 |
| 4.4.4 多天线空分复用的效果 | 第89-91页 |
| 4.5 仿真结果与讨论 | 第91-97页 |
| 4.6 本章小结 | 第97-98页 |
| 参考文献 | 第98-100页 |
| 第五章 采用多天线技术的并存网络传输容量优化问题研究 | 第100-116页 |
| 5.1 简介 | 第100-102页 |
| 5.2 网络模型与系统配置 | 第102-103页 |
| 5.2.1 网络模型 | 第102-103页 |
| 5.2.2 物理层多天线配置 | 第103页 |
| 5.3 中断概率与传输容量 | 第103-106页 |
| 5.3.1 并存网络中断概率 | 第103-106页 |
| 5.3.2 次网络传输容量 | 第106页 |
| 5.4 次网络传输容量的优化 | 第106-110页 |
| 5.4.1 优化问题建模 | 第106-107页 |
| 5.4.2 解优化问题 | 第107-109页 |
| 5.4.3 主次网络发射功率比的优化 | 第109-110页 |
| 5.5 仿真结果与讨论 | 第110-113页 |
| 5.6 本章小结 | 第113-114页 |
| 参考文献 | 第114-116页 |
| 第六章 结束语 | 第116-120页 |
| 6.1 各章内容总结 | 第116-117页 |
| 6.2 未来工作展望 | 第117-118页 |
| 参考文献 | 第118-120页 |
| 附录 缩略语表 | 第120-122页 |
| 致谢 | 第122-124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12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