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6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9-10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0-14页 |
1.2.1 国(境)外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4-15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4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1.4 研究创新 | 第15-16页 |
第2章 电梯安全治理的理论基础 | 第16-20页 |
2.1 协同治理理论 | 第16-17页 |
2.2 协同治理理论在小区电梯安全治理中的应用 | 第17-20页 |
第3章 泉州市丰泽区住宅小区电梯安全治理现状 | 第20-34页 |
3.1 住宅小区电梯安全的治理主体现状 | 第20-25页 |
3.1.1 政府 | 第20-22页 |
3.1.2 检验机构 | 第22-23页 |
3.1.3 电梯企业 | 第23页 |
3.1.4 使用者 | 第23-25页 |
3.1.5 保险公司 | 第25页 |
3.2 住宅小区电梯安全治理效果 | 第25-28页 |
3.2.1 住宅小区电梯的分布情况 | 第25-26页 |
3.2.2 住宅小区电梯的检验情况 | 第26-27页 |
3.2.3 住宅小区电梯投诉处理情况 | 第27-28页 |
3.3 住宅小区电梯安全治理存在的问题 | 第28-34页 |
3.3.1 政府不愿与其他主体共享信息 | 第28-29页 |
3.3.2 检验机构治理的独立性不强 | 第29-30页 |
3.3.3 物业公司治理被动 | 第30-31页 |
3.3.4 小区业主的配合不够 | 第31-32页 |
3.3.5 电梯企业缺乏与其他治理主体的互动 | 第32-33页 |
3.3.6 保险公司难获相关治理主体的支持 | 第33-34页 |
第4章 泉州市丰泽区住宅小区电梯安全治理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34-44页 |
4.1 政府监管的力不从心 | 第34-36页 |
4.1.1 监管职责的模糊 | 第34页 |
4.1.2 人机比例的失衡 | 第34-35页 |
4.1.3 监管能力的不足 | 第35页 |
4.1.4 执法监管的困境 | 第35-36页 |
4.2 检验机构的垄断经营 | 第36-37页 |
4.3 电梯企业的恶性竞争 | 第37-41页 |
4.3.1 电梯制造质量的隐忧 | 第37-38页 |
4.3.2 安装技术的参差不齐 | 第38-39页 |
4.3.3 维护保养的偷工减料 | 第39-41页 |
4.4 使用者安全意识的缺乏 | 第41-43页 |
4.4.1 物业公司管理的忽视 | 第41-42页 |
4.4.2 业主电梯知识的欠缺 | 第42-43页 |
4.5 保险公司地位的尴尬 | 第43-44页 |
第5章 泉州市丰泽区住宅小区电梯安全治理的完善对策 | 第44-56页 |
5.1 国(境)外电梯治理的比较与借鉴 | 第44-47页 |
5.1.1 香港电梯安全治理模式 | 第44-45页 |
5.1.2 美国电梯安全治理模式 | 第45-46页 |
5.1.3 日本电梯安全治理模式 | 第46页 |
5.1.4 比较与借鉴 | 第46-47页 |
5.2 政府组织的自我完善 | 第47-52页 |
5.2.1 监管主体专业素养的提高 | 第47-48页 |
5.2.2 政府部门监管合力的形成 | 第48-50页 |
5.2.3 电梯安全知识的普及教育 | 第50页 |
5.2.4 电梯信息传递途径的完善 | 第50-51页 |
5.2.5 电梯安全救援网络的建设 | 第51-52页 |
5.3 电梯检验的社会化 | 第52页 |
5.4 保险公司救助作用的发挥 | 第52-53页 |
5.5 使用者维权监督的履行 | 第53-54页 |
5.5.1 小区业主的有序参与 | 第53页 |
5.5.2 物业公司主体责任的落实 | 第53-54页 |
5.6 电梯企业的自律 | 第54-56页 |
5.6.1 行业协会作用的充分发挥 | 第54页 |
5.6.2 电梯生产企业的转型升级 | 第54-56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0页 |
致谢 | 第60-61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