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9页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0-11页 |
1.2 DC-DC变换器拓扑的研究现状 | 第11-15页 |
1.2.1 传统DC-DC变换器拓扑 | 第11-13页 |
1.2.2 软开关技术在DC-DC变换器中的发展 | 第13-15页 |
1.3 DC-DC变换器并联均流技术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7-19页 |
第2章 新型ZVS推挽正激变换器拓扑研究 | 第19-38页 |
2.1 传统推挽正激变换器分析 | 第19-25页 |
2.1.1 传统推挽正激变换器工作模态分析 | 第20-23页 |
2.1.2 传统推挽正激变换器环流分析 | 第23-24页 |
2.1.3 主要参数对变换器的影响 | 第24-25页 |
2.1.4 传统推挽正激变换器存在的问题 | 第25页 |
2.2 新型ZVS推挽正激变换器拓扑研究 | 第25-31页 |
2.2.1 新型推挽正激变换器工作模态分析 | 第25-30页 |
2.2.2 零电压开关实现条件分析 | 第30-31页 |
2.2.3 占空比丢失问题分析 | 第31页 |
2.3 功率器件应力及谐振参数计算 | 第31-32页 |
2.3.1 功率器件电压电流应力 | 第31页 |
2.3.2 谐振网络参数计算 | 第31-32页 |
2.4 新型ZVS推挽正激变换器仿真分析 | 第32-37页 |
2.4.1 传统拓扑与新型拓扑仿真对比分析 | 第33-35页 |
2.4.2 新型推拓扑在不同参数下仿真分析 | 第35-37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第3章 多单体并联能量均衡控制研究 | 第38-55页 |
3.1 电池储能系统构架 | 第38-39页 |
3.2 蓄电池荷电状态(SOC)估算 | 第39-44页 |
3.2.1 蓄电池电动势E的估算 | 第39-42页 |
3.2.2 蓄电池电动势E与SOC对应关系提取 | 第42-44页 |
3.3 能量均衡控制策略 | 第44-51页 |
3.3.1 新型ZVS推挽正激小信号建模 | 第45-47页 |
3.3.2 蓄电池SOC均衡控制器设计 | 第47-49页 |
3.3.3 均流控制器设计 | 第49-51页 |
3.4 仿真结果分析 | 第51-54页 |
3.4.1 两单体并联输出电流均衡仿真分析 | 第52-53页 |
3.4.2 能量均衡混合控制仿真分析 | 第53-54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第4章 多单体并联系统设计 | 第55-68页 |
4.1 系统的整体硬件构架 | 第55-56页 |
4.2 新型ZVS推挽正激主电路设计 | 第56-61页 |
4.2.1 高频变压器设计 | 第56-58页 |
4.2.2 输入输出滤波器参数计算 | 第58-59页 |
4.2.3 箝位电容的计算 | 第59页 |
4.2.4 开关器件的选取 | 第59-60页 |
4.2.5 谐振网络参数的选取 | 第60-61页 |
4.3 驱动与采样控制电路设计 | 第61-64页 |
4.3.1 隔离驱动电路设计 | 第61页 |
4.3.2 电压电流采样与调理电路设计 | 第61-63页 |
4.3.3 输入过流保护电路设计 | 第63-64页 |
4.3.4 辅助电源设计 | 第64页 |
4.4 系统软件设计 | 第64-67页 |
4.4.1 DSP资源配置 | 第64-65页 |
4.4.2 数字PI算法及实现 | 第65页 |
4.4.3 DSP程序流程图 | 第65-67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第5章 并联系统实验研究 | 第68-79页 |
5.1 单体 500W新型ZVS推挽正激变换器实验结果 | 第68-75页 |
5.1.1 变换器的调试条件 | 第68页 |
5.1.2 传统推挽正激与新型推挽正激实验结果对比分析 | 第68-71页 |
5.1.3 新型推挽正激不同参数实验结果分析 | 第71-75页 |
5.2 两子模块并联均流实验验证 | 第75-78页 |
5.2.1 并联系统稳态均流效果分析 | 第75-76页 |
5.2.2 并联系统暂态均流效果分析 | 第76-78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78-79页 |
结论 | 第79-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4页 |
附录 | 第84-8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它成果 | 第85-87页 |
致谢 | 第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