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8页 |
ABSTRACT | 第8-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37页 |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5-16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6-34页 |
1.2.1 北太平洋柔鱼渔业概况 | 第16页 |
1.2.2 北太平洋柔鱼渔业生物学研究进展 | 第16-21页 |
1.2.3 头足类角质颚研究现状 | 第21-34页 |
1.3 研究内容、框架和技术路线 | 第34-37页 |
1.3.1 研究内容和框架 | 第34-35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35-37页 |
第二章 北太平洋柔鱼角质颚形态学研究 | 第37-72页 |
2.1 不同群体柔鱼角质颚形态差异分析 | 第37-49页 |
2.1.1 材料与方法 | 第37-40页 |
2.1.2 结果 | 第40-49页 |
2.2 不同硬组织对柔鱼群体判别结果差异分析 | 第49-58页 |
2.2.1 材料与方法 | 第49-51页 |
2.2.2 结果 | 第51-58页 |
2.3 利用地标点法对柔鱼不同群体和性别判别分析 | 第58-67页 |
2.3.1 材料与方法 | 第58-60页 |
2.3.2 结果 | 第60-67页 |
2.4 讨论与分析 | 第67-70页 |
2.4.1 不同群体角质颚形态差异 | 第67-68页 |
2.4.2 不同性别角质颚形态差异 | 第68-69页 |
2.4.3 性成熟对角质颚形态的影响 | 第69页 |
2.4.4 色素沉着对不同群体角质颚形态的影响 | 第69-70页 |
2.4.5 不同硬组织和方法对群体判别的影响 | 第70页 |
2.5 小结 | 第70-72页 |
第三章 基于柔鱼角质颚微结构的日龄与生长研究 | 第72-87页 |
3.1 角质颚生长纹及其与耳石生长纹比较 | 第72-77页 |
3.1.1 材料与方法 | 第72-73页 |
3.1.2 结果 | 第73-77页 |
3.2 角质颚生长纹特点及其在柔鱼日龄估算中的应用 | 第77-82页 |
3.2.1 材料与方法 | 第77-79页 |
3.2.2 结果 | 第79-82页 |
3.3 讨论与分析 | 第82-85页 |
3.3.1 角质颚微结构 | 第82页 |
3.3.2 角质颚研磨平面的选择 | 第82-83页 |
3.3.3 角质颚生长纹的验证 | 第83页 |
3.3.4 柔鱼角质颚的生长及性别差异 | 第83-84页 |
3.3.5 柔鱼生长方程的年间差异 | 第84-85页 |
3.4 小结 | 第85-87页 |
第四章 柔鱼角质颚色素沉着及其摄食生态的研究 | 第87-117页 |
4.1 柔鱼角质颚色素沉着等级判定及性别差异 | 第87-95页 |
4.1.1 材料与方法 | 第87-89页 |
4.1.2 结果 | 第89-95页 |
4.2 柔鱼角质颚色素沉着与个体大小的关系 | 第95-103页 |
4.2.1 材料与方法 | 第95-96页 |
4.2.2 结果 | 第96-103页 |
4.3 柔鱼不同群体的角质颚稳定同位素变化 | 第103-110页 |
4.3.1 材料与方法 | 第103-104页 |
4.3.2 结果 | 第104-110页 |
4.4 讨论与分析 | 第110-115页 |
4.4.1 色素沉着等级判定的改进 | 第110-111页 |
4.4.2 色素沉着与柔鱼食性变化的关系 | 第111页 |
4.4.3 色素沉着与控制肌肉变化的关系 | 第111-112页 |
4.4.4 色素沉着的性别差异 | 第112-113页 |
4.4.5 角质颚稳定同位素与生态位的关系 | 第113页 |
4.4.6 稳定同位素与δ~(13)C的关系 | 第113-114页 |
4.4.7 稳定同位素与δ~(15)N的关系 | 第114-115页 |
4.4.8 上下角质颚稳定同位素的差异 | 第115页 |
4.5 小结 | 第115-117页 |
第五章 柔鱼角质颚微量元素的研究 | 第117-132页 |
5.1 柔鱼角质颚不同生长阶段微量元素组成和差异分析 | 第117-123页 |
5.1.1 材料与方法 | 第117-120页 |
5.1.2 结果 | 第120-123页 |
5.2 角质颚微量元素重建柔鱼洄游路径 | 第123-128页 |
5.2.1 材料与方法 | 第123-124页 |
5.2.2 结果 | 第124-128页 |
5.3 讨论与分析 | 第128-130页 |
5.3.1 角质颚微量元素组成 | 第128-129页 |
5.3.2 微量元素性别和群体差异 | 第129页 |
5.3.3 洄游路径的重建 | 第129-130页 |
5.4 小结 | 第130-132页 |
第六章 主要结论与展望 | 第132-136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132-134页 |
6.2 研究创新点 | 第134页 |
6.3 存在问题及展望 | 第134-136页 |
附录 | 第136-162页 |
附录1 利用maps和ggplot2绘制站点图 | 第136-138页 |
附录2 利用geomorph包分析不同群体和性别角质颚形态差异 | 第138-149页 |
附录3 利用mgcv包绘制GAM模型及相关图例 | 第149-151页 |
附录4 利用ggplot2包绘制C/N稳定同位素图和箱型图 | 第151-155页 |
附录5 利用reshape2和dplyr包整合环境数据及转换分辨率 | 第155-156页 |
附录6 利用geoR包推算柔鱼在不同阶段某海域可能出现的概率推算洄游路径 | 第15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162-180页 |
博士期间学习工作情况 | 第180-184页 |
致谢 | 第1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