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主要符号 | 第13-14页 |
1 绪论 | 第14-24页 |
1.1 二阶效应的基本概念和设计方法 | 第14-15页 |
1.2 η-l_0法 | 第15-17页 |
1.2.1 基本思路 | 第15-16页 |
1.2.2 弯矩增大系数的表达式 | 第16-17页 |
1.3 美国《ACI 318-14》规范有关二阶效应的准则 | 第17-19页 |
1.3.1 关于有支撑和无支撑的准则 | 第18页 |
1.3.2 关于忽略长细效应的准则 | 第18页 |
1.3.3 关于无侧移结构的弯矩增大法 | 第18-19页 |
1.3.4 关于有侧移结构的弯矩增大法 | 第19页 |
1.4 国内外二阶效应的研究概况 | 第19-21页 |
1.5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与内容 | 第21-24页 |
2 排架结构二阶效应分析方法 | 第24-38页 |
2.1 引言 | 第24页 |
2.2 分析方法与软件 | 第24-26页 |
2.2.1 分析思路 | 第25页 |
2.2.2 排架结构等效长度的计算公式 | 第25-26页 |
2.2.3 分析软件 | 第26页 |
2.3 排架建模参数 | 第26-31页 |
2.3.1 分析模型 | 第27页 |
2.3.2 模型参数 | 第27-31页 |
2.4 排架结构的荷载 | 第31-34页 |
2.5 最不利荷载组合的确定 | 第34-37页 |
2.5.1 荷载组合 | 第34-35页 |
2.5.2 内力组合 | 第35-37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3 排架结构二阶效应规律及其等效长度 | 第38-90页 |
3.1 引言 | 第38页 |
3.2 算例参数及筛选 | 第38-44页 |
3.2.1 算例编号 | 第38-39页 |
3.2.2 选择对比算例 | 第39-44页 |
3.3 两跨排架结构边柱上柱二阶效应规律 | 第44-56页 |
3.3.1 计算结果 | 第44-47页 |
3.3.2 跨度和吊车吨位的影响分析 | 第47-50页 |
3.3.3 风荷载的影响分析 | 第50-53页 |
3.3.4 上下柱高比的影响分析 | 第53-56页 |
3.4 两跨排架结构边柱下柱二阶效应规律 | 第56-69页 |
3.4.1 计算结果 | 第56-59页 |
3.4.2 跨度和吊车吨位的影响分析 | 第59-62页 |
3.4.3 风荷载的影响分析 | 第62-65页 |
3.4.4 上下柱高比的影响分析 | 第65-69页 |
3.5 两跨排架结构中柱上柱二阶效应规律 | 第69-71页 |
3.5.1 计算结果 | 第69-71页 |
3.6 两跨排架结构中柱下柱二阶效应规律 | 第71-84页 |
3.6.1 计算结果 | 第71-74页 |
3.6.2 跨度和吊车吨位的影响分析 | 第74-77页 |
3.6.3 风荷载的影响分析 | 第77-80页 |
3.6.4 上下柱高比的影响分析 | 第80-84页 |
3.7 考虑工程实用性的等效长度系数取值建议 | 第84-89页 |
3.7.1 数据图表 | 第84-88页 |
3.7.2 取值建议 | 第88-89页 |
3.8 本章小结 | 第89-90页 |
4 对排架结构刚度折减系数的研究 | 第90-106页 |
4.1 引言 | 第90-91页 |
4.2 排架结构折减刚度的基本原理和分析程序 | 第91-95页 |
4.2.1 几何非线性和材料非线性 | 第91页 |
4.2.2 排架结折减刚度的基本原理 | 第91-93页 |
4.2.3 分析程序简介 | 第93-95页 |
4.3 两跨排架结构刚度折减系数的分析过程 | 第95-98页 |
4.3.1 有关荷载的分析方案 | 第95-96页 |
4.3.2 分析过程关键点概述 | 第96-97页 |
4.3.3 计算刚度折减系数的方法 | 第97-98页 |
4.4 两跨排架结构刚度折减系数的取值建议 | 第98-105页 |
4.4.1 计算结果与分析 | 第98-103页 |
4.4.2 刚度折减系数取值建议 | 第103-104页 |
4.4.3 验证建议值的合理性 | 第104-105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105-106页 |
5 结论与展望 | 第106-108页 |
5.1 主要结论 | 第106-107页 |
5.2 后续工作的展望 | 第107-108页 |
致谢 | 第108-110页 |
参考文献 | 第110-11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