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地方政府负债效益评价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13-23页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3-15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3-14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5-18页 |
1.2.1 政府负债与经济增长 | 第15页 |
1.2.2 政府负债分类及其内容 | 第15-16页 |
1.2.3 政府负债和其风险产生的原因 | 第16页 |
1.2.4 政府负债风险管理 | 第16-17页 |
1.2.5 政府负债风险评价 | 第17-18页 |
1.3 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及研究方法 | 第18-21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19-20页 |
1.3.3 主要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1.4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 第21-23页 |
1.4.1 可能的创新 | 第21-22页 |
1.4.2 不足之处 | 第22-23页 |
2 负债的相关理论 | 第23-27页 |
2.1 概念界定 | 第23-24页 |
2.1.1 负债 | 第23页 |
2.1.2 政府负债 | 第23页 |
2.1.3 地方政府负债 | 第23-24页 |
2.1.4 政府负债收益 | 第24页 |
2.2 相关理论 | 第24-27页 |
2.2.1 古典学派的政府负债理论 | 第24-25页 |
2.2.2 凯恩斯学派的政府负债理论 | 第25页 |
2.2.3 成本—收益的效益评价理论 | 第25页 |
2.2.4 系统分析的效益评价理论 | 第25-27页 |
3 地方政府负债效益评价体系 | 第27-40页 |
3.1 地方政府负债的特点 | 第27-28页 |
3.1.1 地方政府负债的自愿性 | 第27页 |
3.1.2 地方政府负债的有偿性 | 第27页 |
3.1.3 地方政府负债的公益性 | 第27页 |
3.1.4 地方政府负债的长期性 | 第27-28页 |
3.2 地方政府负债类型 | 第28-29页 |
3.3 地方政府负债效益评价和指标选取原则 | 第29-30页 |
3.4 构建地方政府负债效益评价指标体系 | 第30-31页 |
3.5 信度分析 | 第31页 |
3.6 确定地方政府负债效益评价指标权重 | 第31-37页 |
3.6.1 确权方法 | 第31-33页 |
3.6.2 确权方法确定 | 第33-37页 |
3.7 构建政府负债效益评价的模型 | 第37-40页 |
3.7.1 模糊综合评价法 | 第37-38页 |
3.7.2 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 第38页 |
3.7.3 隶属度矩阵确定方法 | 第38-40页 |
4 武汉市政府负债效益实证研究 | 第40-65页 |
4.1 武汉市社会、经济、环境现状 | 第40-42页 |
4.2 武汉市地方政府负债现状 | 第42-45页 |
4.3 权重确定 | 第45-58页 |
4.3.0 问卷信度分析 | 第45-46页 |
4.3.1 各层次指标相对权重的确定 | 第46-53页 |
4.3.2 权重的修正 | 第53-58页 |
4.4 政府负债效益评价 | 第58-65页 |
4.4.1 隶属度矩阵的构建 | 第58-62页 |
4.4.2 效益分析 | 第62-63页 |
4.4.3 评价结果分析 | 第63-65页 |
5 结论与建议 | 第65-67页 |
5.1 结论 | 第65-66页 |
5.2 政策建议 | 第66-67页 |
附录 | 第67-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77-78页 |
致谢 | 第78-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