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24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3-15页 |
1.1.1 城镇建设背景 | 第13-14页 |
1.1.2 村庄建设背景 | 第14页 |
1.1.3 研究区发展背景 | 第14页 |
1.1.4 问题的提出 | 第14-15页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5-16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5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5-16页 |
1.3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1.3.1 资料来源 | 第16-17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7页 |
1.4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7-18页 |
1.4.1 城镇边缘区村落与传统村落 | 第17-18页 |
1.4.2 村落的形态与村落空间结构 | 第18页 |
1.5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第18-21页 |
1.5.1 国外理论研究进展 | 第18-20页 |
1.5.2 国内理论研究进展 | 第20-21页 |
1.6 研究内容及框架 | 第21-24页 |
第2章 研究区形成和空间转型发展及其影响因素 | 第24-32页 |
2.1 研究区概述 | 第24-25页 |
2.1.1 地理位置 | 第24页 |
2.1.2 自然条件 | 第24-25页 |
2.1.3 历史沿革 | 第25页 |
2.2 研究区形成和空间转型发展过程 | 第25-30页 |
2.2.1 研究区形成原因 | 第25-26页 |
2.2.2 村庄空间问题分析 | 第26-28页 |
2.2.3 城镇边缘区空间转型设计 | 第28-30页 |
2.3 城镇边缘区村庄空间转型的混沌性 | 第30-31页 |
2.3.1 内部随机性与城乡规划预测 | 第30-31页 |
2.3.2 整体性与局部性的统一 | 第31页 |
2.3.3 有序与无序的统一 | 第31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第3章 基于混沌分形理论的城镇边缘区村庄空间转型 | 第32-43页 |
3.1 混沌分形理论概述 | 第32-36页 |
3.1.1 混沌分形 | 第32-33页 |
3.1.2 分形的分类 | 第33-34页 |
3.1.3 分维 | 第34-35页 |
3.1.4 计盒维数法 | 第35-36页 |
3.2 研究区空间转型前后的分维数计算 | 第36-41页 |
3.2.1 整体村落形态解析 | 第36-37页 |
3.2.2 总平面图尺度层级 | 第37页 |
3.2.3 转型前村庄平面图分形维数计算 | 第37-38页 |
3.2.4 转型后总平面图分形维数计算 | 第38-41页 |
3.2.5 张家寺村转型前后形态对比分析 | 第41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41-43页 |
第4章 基于空间句法理论的城镇边缘区村庄空间转型 | 第43-51页 |
4.1 空间句法理论概述 | 第43-45页 |
4.1.1 空间句法理论概述 | 第43页 |
4.1.2 研究方法 | 第43-44页 |
4.1.3 研究内容 | 第44-45页 |
4.2 研究区转型方案的空间句法分析与评价 | 第45-50页 |
4.2.1 轴线分析 | 第45-50页 |
4.2.2 相关性对比分析 | 第50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第5章 基于SLEUTH模型的城镇边缘区村庄空间转型 | 第51-61页 |
5.1 SLEUTH模型概述 | 第51页 |
5.2 SLEUTH模型原理及应用 | 第51-59页 |
5.2.1 数据输入 | 第51-53页 |
5.2.2 SLEUTH模型增长系数 | 第53-56页 |
5.2.3 SLEUTH模型校准 | 第56-59页 |
5.3 模型评价 | 第59-60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61-63页 |
全文总结 | 第61-62页 |
研究不足 | 第62页 |
后续研究展望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6页 |
致谢 | 第66-67页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67-68页 |
附录B SLEUTH模型试验部分配置代码 | 第68-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