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政治论文--国家行政管理论文--国家机关工作与人事管理论文

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政府决策咨询机构信息合作机制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绪论第11-22页
    (一) 研究背景和意义第11-12页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第12-14页
        1. 国外研究现状第12-13页
        2. 国内研究现状第13-14页
    (三) 研究内容与方法第14-16页
        1. 研究内容第15页
        2. 研究方法第15-16页
    (四) 论文研究的创新点第16页
    (五) 相关概念的界定及理论探讨第16-22页
        1. 政府信息资源以及决策咨询信息资源概念的界定第16-17页
        2. 中国特色的政府决策咨询机构信息合作机制的涵义解析第17-18页
        3. 理论基础第18-22页
二、政府决策咨询机构信息合作现状分析第22-37页
    (一) 政府决策咨询机构信息合作现状第22-29页
        1. 不同层级的政府决策咨询机构信息合作情况第22-23页
        2. 不同类别的政府决策咨询机构信息合作情况第23-26页
        3. 不同地区间的信息合作情况第26-28页
        4. 问题总结第28-29页
    (二) 政府决策咨询机构信息合作存在问题的危害第29-30页
        1. 信息资源的浪费第29页
        2. 削弱机构辅助决策功能第29-30页
        3. 影响政策实施效果第30页
    (三) 阻碍信息合作机制构建的原因分析第30-37页
        1. 保密性的担忧第30-31页
        2. 法律制度的不完善第31页
        3. 人员信息合作意识不强第31-33页
        4. 利益博弈错综复杂第33-35页
        5. 技术因素的制约第35-37页
三、政府决策咨询机构信息合作机制构建的必要性分析第37-42页
    (一) 信息合作的合理性分析第37-39页
        1. 符合信息价值属性的特征第37页
        2. 顺应政府决策咨询机构自身发展的方向第37页
        3. 符合信息合作的理性需求趋性第37-39页
    (二) 政府决策咨询机构信息资源合作的价值第39-42页
        1. 有助于信息资源的利用率的提升第39-40页
        2. 有助于机构整体能力的提升第40页
        3. 提升决策咨询工作的效率与效益第40页
        4. 促进政府行政观念与职能的转变第40-42页
四、构建政府决策咨询机构信息合作机制的可行性分析第42-46页
    (一) 国内条件第42-44页
        1. 政府的扶植与支持第42页
        2. 信息技术的支持第42-43页
        3. 政府决策咨询机构合作意识觉醒第43页
        4. 人才队伍的形成第43-44页
    (二) 国外条件第44-46页
        1. 国外机构信息合作经验丰富第44页
        2. 国外政府信息合作理论成熟第44-45页
        3. 良好的国际交流合作氛围第45-46页
五、政府决策咨询机构信息合作机制的设计第46-67页
    (一) 信息支撑系统第47-55页
        1. 信息获取第47-49页
        2. 信息资源库建设第49-52页
        3. 信息提供第52-55页
    (二) 运行系统第55-62页
        1. 创建专门负责信息合作的统筹机构第55-56页
        2. 创建双向沟通制度第56页
        3. 创建虚拟战略联盟第56页
        4. 完善两种制度把握一个方向第56-57页
        5. 构建国际交流平台第57-60页
        6. 扶助体制外机构参与信息合作第60页
        7. 构建政府决策咨询机构信息合作平台第60-62页
    (三) 保障系统第62-67页
        1. 夯实合作意识营造协同文化第62页
        2. 拓展影响力构建成果推销机制第62-63页
        3. 营造持久动力设定双向激励机制第63-64页
        4. 提供根本性保障完善法律制度体系第64-65页
        5. 守好信息资源筑好保密高墙第65-67页
结束语第67-68页
参考文献第68-71页
致谢第71页

论文共7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改写理论视域下Sherlock Holmes Series两译本分析
下一篇:激光冲击表面微造型的理论和实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