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1 绪论 | 第10-22页 |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10-12页 |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文献综述 | 第12-16页 |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2-14页 |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4-16页 |
·产学研合作联盟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16-19页 |
·三螺旋理论 | 第16-17页 |
·博弈理论 | 第17-18页 |
·交易成本理论 | 第18-19页 |
·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及方法 | 第19-21页 |
·研究内容 | 第19-21页 |
·研究方法 | 第21页 |
·本文创新点 | 第21-22页 |
2 产学研合作联盟理论问题阐释 | 第22-29页 |
·产学研合作联盟模式的内涵 | 第22-23页 |
·产学研合作联盟模式构建的原则 | 第23-25页 |
·公平性原则 | 第23-24页 |
·合法性原则 | 第24页 |
·沟通性原则 | 第24页 |
·适应性原则 | 第24-25页 |
·效益性原则 | 第25页 |
·产学研合作联盟模式的运行机制 | 第25-29页 |
·动力机制 | 第25-26页 |
·创新机制 | 第26-27页 |
·分工合作机制 | 第27页 |
·利益分配机制 | 第27-28页 |
·知识转移机制 | 第28-29页 |
3 国内外产学研合作联盟模式的类型与特征分析 | 第29-44页 |
·基于合作联盟宗旨划分的产学研合作联盟模式 | 第29-35页 |
·以人才培养为宗旨的合作模式 | 第29-30页 |
·以技术创新为宗旨的合作模式 | 第30-32页 |
·以生产经营为宗旨的合作模式 | 第32-33页 |
·多种宗旨混合的合作模式 | 第33-35页 |
·基于合作联盟表现形式划分的产学研合作联盟模式 | 第35-38页 |
·一对一合作模式 | 第35-36页 |
·一对多合作模式 | 第36-37页 |
·网络式合作模式 | 第37-38页 |
·基于参与主体地位及作用划分的产学研合作联盟模式 | 第38-44页 |
·政府主导型合作模式 | 第38-41页 |
·企业主导型合作模式 | 第41-42页 |
·高校主导型合作模式 | 第42-44页 |
4 国内外产学研合作联盟模式对比分析 | 第44-56页 |
·国内外产学研合作联盟模式共性分析 | 第44-46页 |
·政府积极参与因子分析 | 第44页 |
·市场经济体制因子分析 | 第44-45页 |
·参与主体条件因子分析 | 第45页 |
·信息交流平台因子分析 | 第45-46页 |
·内部运行机制因子分析 | 第46页 |
·国内外产学研合作联盟模式差异性分析 | 第46-51页 |
·发展历史背景分析 | 第46-48页 |
·支撑体系对比分析 | 第48-51页 |
·我国产学研合作联盟模式发展存在的问题 | 第51-56页 |
·参与主体对合作模式选择盲目 | 第51-52页 |
·政府职能发挥不够充分 | 第52-54页 |
·产学研合作联盟模式运行机制不健全 | 第54-55页 |
·科技中介组织力量薄弱 | 第55-56页 |
5 我国产学研合作联盟模式的创新及发展建议 | 第56-73页 |
·构建以政府为主要推动力的产学研合作联盟模式 | 第56-59页 |
·制定重大科技、产业创新计划,推动产学研合作联盟发展 | 第57页 |
·健全法律、法规体系,规范产学研合作联盟模式 | 第57-58页 |
·构建信息交流服务平台,服务产学研合作联盟 | 第58-59页 |
·加强政府调控及资金支持,保障产学研合作联盟发展 | 第59页 |
·构建以大学及科研机构为主导的产学研合作联盟模式 | 第59-63页 |
·加强制度创新,增强大学创新能力 | 第61页 |
·建立共享资源平台,促进科研成果创新与转化 | 第61-62页 |
·知识创新技术成果转化多元化,加强知识创新成果转移力度 | 第62-63页 |
·构建企业需求引导的产学研合作联盟模式 | 第63-66页 |
·从企业战略需求层面构建产学研合作联盟 | 第64页 |
·深入市场调研,依据市场需求推动产学研合作联盟 | 第64-65页 |
·明晰企业的技术需求,提高产学研合作效率 | 第65-66页 |
·构建以科技中介组织服务为催化剂的产学研合作联盟模式 | 第66-68页 |
·加强政府支持,为科技中介组织发展提供支撑环境 | 第67页 |
·推动科技中介组织多样化,多角度发挥催化剂作用 | 第67-68页 |
·完善科技中介组织科技信息储备量,增强催化能力 | 第68页 |
·构建科技园区合作创新模式,促进技术创新的空间集群与知识溢出 | 第68-73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73-75页 |
·研究结论 | 第73页 |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73-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7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78-79页 |
致谢 | 第79-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