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综述 | 第12-38页 |
第一章 我国矿区土地复垦的研究 | 第12-22页 |
1.1 引言 | 第12-13页 |
1.2 我国矿产资源分布与开采 | 第13-14页 |
1.3 矿区土地的复垦 | 第14-16页 |
1.4 矿区复垦土壤的原则 | 第16页 |
1.5 矿区土地复垦研究现状与展望 | 第16-21页 |
1.5.1 国外矿区土地复垦研究 | 第17-19页 |
1.5.2 国内矿区土地复垦研究 | 第19-21页 |
1.6 结语 | 第21-22页 |
第二章 我国南方红壤有色金属矿区土壤复垦与修复研究 | 第22-30页 |
2.1 引言 | 第22页 |
2.2 红壤金属矿区土壤重金属污染概况 | 第22-24页 |
2.3 矿区土壤复垦的现状 | 第24-25页 |
2.4 矿区土壤复垦的自然限制因素 | 第25-29页 |
2.4.1 矿区污染土壤修复 | 第25-28页 |
2.4.2 矿区土壤修复展望 | 第28-29页 |
2.5 结语 | 第29-30页 |
第三章 有色金属矿区复垦土壤生态恢复与基质改良 | 第30-38页 |
3.1 引言 | 第30页 |
3.2 植被恢复 | 第30-34页 |
3.2.1 植物种类选择 | 第31-32页 |
3.2.2 重金属耐性植物在矿区复垦土壤生态恢复中的作用 | 第32-34页 |
3.2.3 耐受性植物对矿区复垦土壤微生物生态的恢复 | 第34页 |
3.3 基质改良 | 第34-37页 |
3.3.1 表土覆盖 | 第34-35页 |
3.3.2 基质改良措施 | 第35-36页 |
3.3.3 微生物复垦 | 第36-37页 |
3.4 问题与展望 | 第37-38页 |
试验研究 | 第38-112页 |
第四章 研究意义、研究方案及方法 | 第38-48页 |
4.1 研究意义 | 第38-40页 |
4.2 研究方案 | 第40-45页 |
4.2.1 野外调查 | 第40-43页 |
4.2.2 实验室培养 | 第43页 |
4.2.3 温室盆栽试验 | 第43-45页 |
4.2.3.1 盆栽试验1 | 第43-44页 |
4.2.3.2 盆栽试验2 | 第44-45页 |
4.3 研究方法 | 第45-48页 |
第五章 红壤铜矿区复垦土壤-耐受性植物体系的微生物生态特征(浙江诸暨铜矿) | 第48-64页 |
5.1 铜矿区概况 | 第48页 |
5.2 铜矿区复垦土壤耐受性植物的生态特征 | 第48-52页 |
5.2.1 铜矿区耐受性植物类型 | 第48-49页 |
5.2.2 铜矿区耐受性植物的分布特点 | 第49-50页 |
5.2.3 铜矿区复垦土壤-耐受性植物体系中重金属分布特点 | 第50-52页 |
5.2.3.1 土壤重金属 | 第50页 |
5.2.3.2 海洲香薷植物不同部位重金属元素分布 | 第50-51页 |
5.2.3.3 海洲香薷植物与土壤重金属元素间的关系 | 第51-52页 |
5.3 铜矿区复垦土壤的微生物生态特征 | 第52-62页 |
5.3.1 对土壤基础呼吸的影响 | 第52-53页 |
5.3.2 对土壤微生物量、代谢商、微生物商的影响 | 第53-56页 |
5.3.3 对土壤微生物区系及主要生理类群的影响 | 第56-57页 |
5.3.3.1 土壤微生物区系 | 第56页 |
5.3.3.2 土壤微生物主要生理类群 | 第56-57页 |
5.3.4 对土壤生化作用强度的影响 | 第57-58页 |
5.3.5 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 第58-60页 |
5.3.5.1 土壤水解性酶活性 | 第58-59页 |
5.3.5.2 土壤氧化还原酶活性 | 第59-60页 |
5.3.6 对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的影响 | 第60-62页 |
5.4 讨论 | 第62-64页 |
第六章 红壤铅锌矿区复垦土壤-耐受性植物体系的微生物生态特征(浙江天台铅锌矿) | 第64-87页 |
6.1 铅锌矿区概况 | 第64页 |
6.2 铅锌矿区复垦土壤耐受性植物的生态特征 | 第64-70页 |
6.2.1 铅锌矿区耐受性植物类型 | 第64-65页 |
6.2.2 铅锌矿区耐受性植物的分布特点 | 第65-66页 |
6.2.3 铅锌矿区复垦土壤、耐受性植物的重金属分布特点 | 第66-70页 |
6.2.3.1 土壤重金属 | 第66-67页 |
6.2.3.2 香根草植物重金属元素分布 | 第67-68页 |
6.2.3.3 几种耐受性植物重金属含量的比较 | 第68-69页 |
6.2.3.4 耐受性植物重金属分布与土壤重金属间的关系 | 第69-70页 |
6.3 铅锌矿区复垦土壤的微生物生态特征 | 第70-82页 |
6.3.1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基础呼吸、代谢商及细菌数量 | 第70-71页 |
6.3.2 土壤生化作用强度 | 第71-72页 |
6.3.3 土壤酶活性 | 第72-78页 |
6.3.3.1 土壤重金属复合污染与土壤酶活性的关系 | 第74-75页 |
6.3.3.2 土壤重金属复合污染与酶综合指标的关系 | 第75-78页 |
6.3.4 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 | 第78-82页 |
6.3.4.1 土壤微生物群落代谢剖面(AWCD)的变化 | 第78-80页 |
6.3.4.2 土壤微生物群落丰富度和多样性Shannon指数的变化 | 第80-82页 |
6.4 讨论 | 第82-87页 |
6.4.1 植物元素含量与重金属耐受性 | 第82-83页 |
6.4.2 铅锌矿区复垦土壤-耐性植物体系的微生物生态特征 | 第83-85页 |
6.4.3 香根草对铅锌矿区复垦土壤生态的恢复 | 第85-87页 |
第七章 牧草不同播种方式对红壤矿区复垦土壤微生物生态恢复的影响 | 第87-94页 |
7.1 牧草不同播种方式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 第87-88页 |
7.2 牧草不同播种方式对土壤生化活性的影响 | 第88页 |
7.3 牧草不同播种方式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的影响 | 第88-89页 |
7.4 牧草不同播种方式对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的影响 | 第89-90页 |
7.5 结论 | 第90-94页 |
第八章 不同牧草种类对红壤矿区复垦土壤微生物生态恢复的影响 | 第94-103页 |
8.1 不同处理对牧草生物量的影响 | 第94-96页 |
8.2 牧草对土壤重金属的吸收 | 第96-97页 |
8.3 土壤微生物指标 | 第97-102页 |
8.3.1 土壤酶活性 | 第97-98页 |
8.3.2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 | 第98-100页 |
8.3.3 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 | 第100-102页 |
8.4 结论 | 第102-103页 |
第九章 全文总结 | 第103-112页 |
9.1 红壤铜矿区耐受性植物与复垦土壤微生物生态特征的相互影响 | 第103-106页 |
9.2 红壤铅锌矿区耐受性植物与复垦土壤微生物生态特征的相互影响 | 第106-109页 |
9.3 牧草对红壤有色金属矿区复垦土壤微生物生态恢复的影响 | 第109-110页 |
9.4 有色金属矿区的元素地球化学行为及其复合污染 | 第110-112页 |
参考文献 | 第112-123页 |
Abstract | 第12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