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地质背景 | 第12-23页 |
第一节 盆地构造特征 | 第12-13页 |
一、 区域构造背景 | 第12页 |
二、 构造特征及分区 | 第12-13页 |
第二节 地层分布 | 第13-16页 |
第三节 盆地沉积与构造演化 | 第16-19页 |
一、 沉积与构造演化 | 第16-19页 |
二、 构造形成期次及其分布规律 | 第19页 |
第四节 石油地质基本特征 | 第19-23页 |
一、 烃源岩的类型与展布 | 第19-20页 |
二、 储集岩 | 第20页 |
三、 盖层 | 第20页 |
四、 圈闭条件 | 第20-23页 |
第二章 油气运聚成藏流体史分析综述 | 第23-47页 |
第一节 含油气沉积盆地流体史分析 | 第23-25页 |
一、 含油气沉积盆地流体史分析的现状和趋势 | 第23-24页 |
二、 含油气盆地流体史分析的原理与方法 | 第24-25页 |
第二节 含油气沉积盆地地下流体动力学 | 第25-43页 |
一、 油田水动力系统 | 第25-28页 |
二、 分散状态油气的运移和聚集 | 第28-30页 |
三、 油气运聚的路径和方向 | 第30-35页 |
四、 盆地流体动力系统及其分析原理 | 第35-39页 |
五、 含油气沉积盆地油气运聚及分布 | 第39-43页 |
第三节 含油气沉积盆地油气运聚地球化学 | 第43-47页 |
一、 油气田地下流体化学分异 | 第43-44页 |
二、 含油气沉积盆地地下水化学场 | 第44-47页 |
第三章 吐哈盆地含油气流体动力系统 | 第47-59页 |
第一节 吐哈盆地流体动力体系的划分 | 第47-48页 |
一、 流体动力体系的内涵 | 第47页 |
二、 吐哈盆地流体动力体系 | 第47-48页 |
第二节 含油气流体动力系统的划分 | 第48-59页 |
一、 流体动力系统的水文地质旋回确定 | 第48-50页 |
二、 中新生界流体动力系统的压力划分 | 第50-57页 |
三、 含油气流体动力系统 | 第57-59页 |
第四章 台北凹陷侏罗系含油气流体动力系统流体物化特征分析 | 第59-79页 |
第一节 油气物性及分布特征 | 第59-63页 |
第二节 油田水化学的垂直分带性 | 第63-68页 |
第三节 油田水化学的平面分区性 | 第68-72页 |
第四节 油田水化学组合参数和水型分类 | 第72-79页 |
一、 地下水的浓缩过程 | 第72-73页 |
二、 水化学组分组合参数 | 第73-75页 |
三、 陆相油田水化学分类 | 第75-79页 |
第五章 台北凹陷侏罗系含油气流体动力系统的沉积成岩作用与流体史 | 第79-95页 |
第一节 沉积成岩作用 | 第79-83页 |
第二节 碳、氧同位素与流体史 | 第83-86页 |
一、 δ~(13)C、δ~(18)O分析原理 | 第83-84页 |
二、 成岩自生矿物碳、氧同位素与盆地流体史关系 | 第84-86页 |
第三节 流体包裹体与系统流体演化 | 第86-95页 |
一、 储层流体包裹体的赋存与岩相关系 | 第89页 |
二、 储层流体包裹体成因类型及特征 | 第89-90页 |
三、 流体包裹体的特征与捕获温度 | 第90-92页 |
四、 烃类包裹体的成熟度与油气运聚的关系 | 第92-93页 |
五、 侏罗系储层均一温度分布及烃类流体注入史 | 第93-95页 |
第六章 台北凹陷侏罗系含油气流体动力系统流体动力特征分析 | 第95-117页 |
第一节 含油气沉积盆地地下水动力场的基本特征 | 第95-99页 |
一、 地下水动力场模式 | 第95-97页 |
二、 水文地质旋回 | 第97-98页 |
三、 含油气沉积盆地地下水动力场的演化 | 第98-99页 |
第二节 台北凹陷侏罗系地下水动力场的形成与演化 | 第99-117页 |
一、 现今地下水动力分布特征 | 第99-105页 |
二、 地下水动力场的形成与演化 | 第105-115页 |
三、 局部水动力单元的分布规律 | 第115-117页 |
第七章 台北凹陷侏罗系流体史与油气运聚及分布 | 第117-125页 |
第一节 台北凹陷侏罗系生排烃史、古水文地质旋回与油气运移、聚集历史特点分析 | 第117-120页 |
一、 第一排烃时期(晚侏罗世~白垩纪) | 第117-118页 |
二、 第二生排烃时期(第三纪-现今) | 第118-120页 |
第二节 台北凹陷侏罗系流体行为特征与油气运聚及分布 | 第120-125页 |
一、 局部水动力单元与油气运聚 | 第120-123页 |
二、 侏罗系流体动力场与油气分布 | 第123-125页 |
第八章 结论和建议 | 第125-129页 |
致谢 | 第129-130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130-140页 |
附录: | 第140-14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