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1页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第11-13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1-12页 |
1.1.2 选题意义 | 第12-13页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 第13-19页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3-14页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4-18页 |
1.2.3 文献述评 | 第18-19页 |
1.3 研究内容、方法和创新点 | 第19-21页 |
1.3.1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9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1.3.3 研究思路 | 第20页 |
1.3.4 研究的创新点 | 第20-21页 |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第21-35页 |
2.1 城镇化与产业结构的涵义及相关理论 | 第21-29页 |
2.1.1 城镇化涵义及相关理论 | 第21-25页 |
2.1.2 产业结构的涵义及相关理论 | 第25-29页 |
2.2 城镇化与产业结构协调发展的运行机理分析 | 第29-35页 |
2.2.1 城镇化与产业结构协调的系统论内涵 | 第29-30页 |
2.2.2 城镇化与产业结构协调发展的运行机制 | 第30-35页 |
第3章 辽宁省城镇化与产业结构发展演进及现状分析 | 第35-51页 |
3.1 辽宁省城镇化演进及现状分析 | 第35-39页 |
3.1.1 城镇化建设情况 | 第35-37页 |
3.1.2 城镇化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37-39页 |
3.2 辽宁省产业结构演进及现状分析 | 第39-51页 |
3.2.1 产业结构发展情况 | 第39-48页 |
3.2.2 产业结构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48-51页 |
第4章 辽宁省城镇化与产业结构协调水平的实证分析 | 第51-72页 |
4.1 评价体系构建 | 第51-52页 |
4.2 数据来源及其处理 | 第52页 |
4.3 模型选择 | 第52-55页 |
4.3.1 因子分析法 | 第52-53页 |
4.3.2 耦合协调水平评价模型 | 第53-55页 |
4.4 实证结果 | 第55-69页 |
4.4.1 时序上的城镇化综合水平和产业结构综合水平 | 第55-61页 |
4.4.2 空间上的城镇化综合水平和产业结构综合水平 | 第61-65页 |
4.4.3 城镇化与产业结构协调水平的时空特征评价 | 第65-69页 |
4.5 实证研究结论 | 第69-72页 |
第5章 促进辽宁省城镇化与产业结构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 | 第72-79页 |
5.1 城镇承载力提升与产业结构升级协调并进 | 第72-75页 |
5.1.1 构建与城镇发展阶段相匹配的产业结构体系 | 第72-74页 |
5.1.2 增强产业与城镇协调发展的基础承载力 | 第74-75页 |
5.2 产业规划布局与城镇格局协同对接 | 第75-77页 |
5.2.1 构筑与城镇格局相匹配的梯度产业布局 | 第75-76页 |
5.2.2 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 | 第76页 |
5.2.3 加强城镇规划与产业规划的统筹性 | 第76-77页 |
5.3 走“产城融合”的协调路径 | 第77-78页 |
5.3.1 以产业园区为载体实现产业与城镇集约化融合 | 第77页 |
5.3.2 推动小城镇建设与发展特色产业有机融合 | 第77-78页 |
5.4 产业发展与城镇化支持性政策协调并行 | 第78-79页 |
结论 | 第79-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获得的科研成果 | 第85-86页 |
致谢 | 第86-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