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7页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第11-12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1-12页 |
1.1.2 选题意义 | 第12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2-14页 |
1.2.1 国外盈余管理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2.2 国内盈余管理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1.3.1 研究思路及主要内容 | 第14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1.4 本文的特色及创新之处 | 第15-17页 |
第2章 盈余管理的相关理论 | 第17-23页 |
2.1 盈余管理概念 | 第17-19页 |
2.1.1 盈余管理的基本定义 | 第17页 |
2.1.2 盈余管理的利弊分析 | 第17-19页 |
2.2 盈余管理的前提条件 | 第19-21页 |
2.2.1 委托代理关系的存在 | 第19-20页 |
2.2.2 信息不对称 | 第20页 |
2.2.3 会计准则的不完全性和可选择性 | 第20-21页 |
2.2.4 博弈论与盈余管理 | 第21页 |
2.3 盈余管理的动机理论 | 第21-23页 |
2.3.1 资本市场动机 | 第21-22页 |
2.3.2 债务契约动机 | 第22页 |
2.3.3 政治成本动机 | 第22-23页 |
第3章 创业板上市公司IPO过度盈余管理的行为分析 | 第23-32页 |
3.1 创业板上市公司的特征分析 | 第23-24页 |
3.1.1 创业板上市公司的总体特征 | 第23页 |
3.1.2 创业板上市公司的制度背景 | 第23-24页 |
3.2 创业板上市公司IPO盈余管理的动机分析 | 第24-26页 |
3.2.1 新股发行与上市动机 | 第24-25页 |
3.2.2 融资动机 | 第25页 |
3.2.3 股票发行定价动机 | 第25-26页 |
3.2.4 完成盈利预测指标动机 | 第26页 |
3.3 创业板上市公司IPO盈余管理的方法分析 | 第26-29页 |
3.3.1 资产重组和债务重组 | 第26-27页 |
3.3.2 关联方交易 | 第27-28页 |
3.3.3 相关会计政策选择和会计估计变更 | 第28-29页 |
3.3.4 非经常性损益 | 第29页 |
3.4 创业板上市公司IPO过程中盈余管理的识别方法 | 第29-32页 |
3.4.1 关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 | 第29-30页 |
3.4.2 关注关联交易 | 第30页 |
3.4.3 关注销售净利率 | 第30页 |
3.4.4 关注审计报告及注册会计师的变更 | 第30-32页 |
第4章 创业板上市公司IPO过度盈余管理的案例分析 | 第32-49页 |
4.1 背景介绍 | 第32-33页 |
4.1.1 公司概况 | 第32页 |
4.1.2 选择以欣泰电气这一公司为例的原因 | 第32-33页 |
4.2 欣泰电气IPO前后的业绩状况比较 | 第33-37页 |
4.2.1 股价分析 | 第33-34页 |
4.2.2 财务指标分析 | 第34-35页 |
4.2.3 同行业对比 | 第35-36页 |
4.2.4 IPO前后业绩对比 | 第36-37页 |
4.3 欣泰电气IPO过度盈余管理的动机分析 | 第37-39页 |
4.3.1 基于净利润与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对比 | 第37-38页 |
4.3.2 基于融资能力 | 第38-39页 |
4.4 欣泰电气进行IPO过度盈余管理的迹象及方法分析 | 第39-46页 |
4.4.1 调减应收账款余额 | 第39-42页 |
4.4.2 虚增利润 | 第42-44页 |
4.4.3 销售净利率 | 第44页 |
4.4.4 资产重组 | 第44-45页 |
4.4.5 税收优惠 | 第45-46页 |
4.5 案例结论分析 | 第46-49页 |
4.5.1 存在的问题 | 第46页 |
4.5.2 后果与影响 | 第46-49页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第49-53页 |
5.1 防范创业板公司过度盈余管理的建议 | 第49-51页 |
5.1.1 加强企业内部控制 | 第49页 |
5.1.2 加强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管理 | 第49-50页 |
5.1.3 对过度盈余管理进行处罚 | 第50-51页 |
5.1.4 对中介机构的监管及处罚 | 第51页 |
5.2 研究结论 | 第51-52页 |
5.3 展望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6页 |
致谢 | 第56-57页 |
个人简历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