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城市规划布局论文--总体规划论文

建构视域下纪念性情感的空间形态表达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8页
第1章 绪论第11-20页
    1.1 课题研究背景第11-12页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12-13页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第13-17页
        1.3.1 建构理论的研究现状综述第13-16页
        1.3.2 纪念性相关理论的研究现状综述第16-17页
    1.4 研究内容第17-18页
    1.5 研究方法第18-19页
    1.6 研究框架第19-20页
第2章 基本问题与理论解析第20-39页
    2.1 建构理论解析第20-28页
        2.1.1 建构理论渊源及概念第20-21页
        2.1.2 当代语境下建构的含义第21-23页
        2.1.3 建构的物质性和梅洛-庞蒂的知觉现象学第23-25页
        2.1.4 建构的情感性和地域性表达第25-28页
    2.2 纪念性相关理论基础第28-33页
        2.2.1 纪念性第28-29页
        2.2.2 纪念性建筑第29-31页
        2.2.3 纪念性心理第31-33页
    2.3 当代纪念性建筑演变第33-39页
        2.3.1 权力意志的体现第33-36页
        2.3.2 政治话语的主导第36-37页
        2.3.3 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的多元化倾向第37-39页
第3章 建构视域下纪念性建筑空间形态表达第39-59页
    3.1 建构视域下纪念性建筑表达意义第39-46页
        3.1.1 个人情感的细腻化表达第39-41页
        3.1.2 地域性的观照第41-45页
        3.1.3 场所精神的发掘第45-46页
    3.2 建构视域下纪念性建筑表达方式第46-58页
        3.2.1 材料语言第47-51页
        3.2.2 光的氛围第51-53页
        3.2.3 构造与细部第53-56页
        3.2.4 建造过程第56-58页
    3.3 本章小结第58-59页
第4章 城市纪念性空间的整体布局建构第59-65页
    4.1 城市空间纪念性的梯度分布第59-60页
    4.2 纪念性情感的社会感知计算第60-61页
    4.3 纪念性活动的公众参与第61-63页
    4.4 本章小结第63-65页
第5章 总结第65-66页
参考文献第66-72页
致谢第72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及科研情况第72页

论文共7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海绵城市理论的济南市既有住区低影响开发策略研究
下一篇:既有公共建筑围护结构绿色改造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