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城市规划布局论文--居住区规划论文

基于海绵城市理论的济南市既有住区低影响开发策略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8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31页
    1.1 研究背景第12-21页
        1.1.1 济南市城市问题现状第12-17页
        1.1.2 海绵城市理论介绍第17-18页
        1.1.3 济南市海绵城市规划及建设现状第18-21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21-26页
        1.2.1 国外研究进展第21-23页
        1.2.2 国内研究进展第23-26页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第26-28页
        1.3.1 主要研究内容第26-27页
        1.3.2 主要研究框架第27页
        1.3.3 主要研究方法第27-28页
    1.4 研究意义与推广价值第28-29页
        1.4.1 研究意义第28页
        1.4.2 推广价值第28-29页
    1.5 相关概念及理论辨识第29-31页
        1.5.1 低影响开发第29页
        1.5.2 既有住区第29-31页
第二章 济南市城区内涝问题及既有住区现状分析第31-45页
    2.1 内涝形成原因分析第31-35页
        2.1.1 地形地势原因第31-32页
        2.1.2 气候强降雨第32-33页
        2.1.3 城市下垫面变化第33-34页
        2.1.4 河道棚改问题第34-35页
    2.2 常见内涝积水点分析第35-37页
        2.2.1 分布现状第36-37页
        2.2.2 分布特点第37页
    2.3 常见内涝积水点周边既有住区现状调研第37-44页
        2.3.1 规模比例第38-40页
        2.3.2 规划布局第40-42页
        2.3.3 雨水处理方式现状第42-43页
        2.3.4 低影响开发的现实可行性第43-44页
    2.4 本章小结第44-45页
第三章 济南市既有住区低影响开发策略第45-56页
    3.1 城市分区第47-53页
        3.1.1 分区依据第48-51页
        3.1.2 分区结论第51-53页
    3.2 既有住区低影响开发要素分级第53-54页
        3.2.1 Ⅰ区、Ⅱ区要素分级第53页
        3.2.2 Ⅲ区、Ⅳ区要素分级第53-54页
        3.2.3 Ⅴ区、Ⅵ区要素分级第54页
    3.3 技术构建原则第54-55页
        3.3.1 因地制宜第54-55页
        3.3.2 统筹规划第55页
        3.3.3 完善标准第55页
    3.4 本章小结第55-56页
第四章 既有住区适宜的低影响开发技术措施第56-69页
    4.1 既有住区现状特点第56-59页
        4.1.1 绿化景观基础特点第56-57页
        4.1.2 住区道路基础特点第57-58页
        4.1.3 住区建筑基础特点第58-59页
    4.2 技术单元第59-67页
        4.2.1 以渗为主的低影响开发技术单元第59-62页
        4.2.2 以蓄为主的低影响开发技术单元第62-65页
        4.2.3 以滞为主的低影响开发技术单元第65-67页
    4.3 技术组合方式第67-68页
        4.3.1 串联式组合方式第67-68页
        4.3.2 并联式组合方式第68页
        4.3.3 混合式组合方式第68页
    4.4 本章小结第68-69页
第五章 总结与启示第69-71页
    5.1 总结第69页
    5.2 启示第69-71页
        5.2.1 尊重自然的海绵城市规划原则第70页
        5.2.2 立足分区分级的住区建设原则第70页
        5.2.3 构建适宜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第70-71页
参考文献第71-75页
图表附录第75-78页
后记第78-79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及科研情况第79页

论文共7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音乐校本课程开发之探究--以山东民歌为例
下一篇:建构视域下纪念性情感的空间形态表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