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4页 |
一、研究缘起 | 第8-9页 |
二、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9-10页 |
(一) 研究的目的 | 第9页 |
(二) 研究的意义 | 第9-10页 |
三、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 第10-11页 |
(一) 研究内容 | 第10-11页 |
(二) 研究方法 | 第11页 |
四、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一) 国内研究现状与趋势 | 第11-13页 |
(二) 国外研究现状与趋势 | 第13-14页 |
第二章 高校教师教学道德规范的必要性分析 | 第14-22页 |
一、有利于高校教育功能的实现 | 第14-17页 |
(一) 促进高校正常教学活动的有序进行 | 第15页 |
(二) 提高教学质量,形成良好教学风气 | 第15-16页 |
(三) 提升高校竞争力,决定高校未来发展 | 第16-17页 |
二、教师自身职业发展和道德素质提升的需要 | 第17-19页 |
(一) 促进教师本人提高教学水平、重视教学工作 | 第17-18页 |
(二) 树立教师良好形象,激励教师提升个人道德 | 第18页 |
(三) 促使教师把握职业角色意识,体现良好职业素质 | 第18-19页 |
三、对大学生全面发展起关键作用 | 第19-22页 |
(一) 提高学生实践技能、综合素质 | 第19-20页 |
(二) 培养学生敬业精神、奉献精神 | 第20页 |
(三) 示范作用潜移默化促进学生道德素质的全面提升 | 第20-22页 |
第三章 高校教师教学道德失范的主要表现 | 第22-30页 |
一、敷衍教学工作 | 第22-25页 |
(一) 对待教学态度消极 | 第22-23页 |
(二) 教学规则意识浅薄,滥用教学自由 | 第23页 |
(三) 在教学中宣泄不良情绪 | 第23-24页 |
(四) 忽视学生道德教育 | 第24-25页 |
二、与学生关系疏离 | 第25-26页 |
(一) 对待学生态度淡漠,师生交集局限课堂 | 第25页 |
(二) 对待学生存在偏差 | 第25-26页 |
(三) 漠视学生人文需求 | 第26页 |
三、教学价值取向存在偏失 | 第26-28页 |
(一) “教授不教、讲师不讲”异化教学工作 | 第26-27页 |
(二) 不当的教学价值追求 | 第27页 |
(三) 采用不正当手段获取教学利益 | 第27-28页 |
四、缺乏教育伦理修养 | 第28-30页 |
(一) 文化素质和语言素养低下 | 第28页 |
(二) 不注重自身形象的塑造 | 第28-29页 |
(三) 缺乏人格修养和道德理想 | 第29-30页 |
第四章 高校教师教学道德失范的成因探究 | 第30-38页 |
一、社会大环境的影响 | 第30-32页 |
(一) 市场经济冲击的必然性和消极性 | 第30页 |
(二) 社会多元价值观的影响 | 第30-31页 |
(三) 社会存在的分配不公的影响 | 第31-32页 |
二、教师自身因素是内在原因 | 第32-33页 |
(一) 教师自身缺乏道德修养 | 第32页 |
(二) 对教学存在认识偏差 | 第32-33页 |
(三) 教学责任感缺失 | 第33页 |
三、高校教学运作配套管理与教学良性运作发生制度冲突 | 第33-38页 |
(一) 教学管理制度与高校教学活动的特殊性质相冲突 | 第33-35页 |
(二) 教学的定量考核仅以课时量为主 | 第35-36页 |
(三) 教学工作在评价体系中难以得到认可 | 第36-37页 |
(四) 教师职称评定及晋升考核标准侧重科研 | 第37-38页 |
第五章 高校教师教学道德失范的应对路径 | 第38-66页 |
一、优化社会环境和校园环境 | 第38-40页 |
(一) 优化社会舆论环境 | 第38-39页 |
(二) 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校园氛围 | 第39-40页 |
(三) 构建多位一体的教学监督机制 | 第40页 |
二、加深高校教师教学道德的内化程度 | 第40-47页 |
(一) 明确高校教师教学道德规范 | 第40-43页 |
(二) 重视对教师教学道德培训的投入 | 第43-44页 |
(三) 强化教师对于教育者的角色认同感 | 第44-45页 |
(四) 终身学习,提高自身教学质量 | 第45-46页 |
(五) 提升道德修养和人格魅力 | 第46-47页 |
三、制定有利于提高高校教师教学积极性的相关政策 | 第47-52页 |
(一) 满足教师教学需要,加大教学经费投入 | 第47-49页 |
(二) 多种方式支持教师参与教学工作,强化精神鼓励 | 第49-51页 |
(三) 为不同教师确立不同目标,进行目标激励 | 第51-52页 |
四、重视制度建设,保证教学的中心地位 | 第52-61页 |
(一) 提高职称评审中对教学工作的权重 | 第52-54页 |
(二) 为建构综合性教学评价系统提供制度保障 | 第54-57页 |
(三) 建立教师教学道德评价机制,认可教学付出 | 第57-59页 |
(四) 完善学生评教制度、助教制度 | 第59-61页 |
五、确立教学与科研共生共进关系 | 第61-66页 |
(一) 正确认识教学与科研关系 | 第62-63页 |
(二) 探寻“教”“研”相长的教学方式 | 第63-66页 |
结语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0页 |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 第70-71页 |
后记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