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绪论 | 第8-19页 |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8-9页 |
二、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5页 |
三、研究思路和研究内容 | 第15-18页 |
四、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 第18-19页 |
第一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第19-33页 |
一、“网络公共事件”相关概念界定 | 第19-24页 |
(一) 网络公共事件的内涵界定 | 第19-20页 |
1. 公共事件 | 第19页 |
2. 网络公共事件 | 第19-20页 |
(二) 网络公共事件的发生要素 | 第20-23页 |
1. 网络公共事件的主体:公民、媒介、政府 | 第20-22页 |
2. 网络公共事件的客体:网络社区——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的双重转化 | 第22页 |
3. 网络公共事件的本体:突发热点事件——公众议题——网络舆论 | 第22-23页 |
(三) 网络公共事件的性质分析 | 第23-24页 |
1. 网络公共事件的社会“映射”性 | 第23-24页 |
2. 网络公共事件的双重“效应”性 | 第24页 |
二、“权力”、“权利”相关概念界定 | 第24-28页 |
(一) “权力”、“权利”的概念界定与相互关系 | 第24-26页 |
(二) 网络公共事件中的“权力”、“权利”的界定 | 第26-28页 |
1. 国家权力:强制合法性与扩张侵犯性的并存 | 第26-27页 |
2. 媒介权力:监督制衡性与异化依附性的对立 | 第27-28页 |
3. 公民权利:开放意识性与理性有限性的矛盾 | 第28页 |
三、理论基础 | 第28-33页 |
(一) “以权利制约权力”理论 | 第29页 |
(二) 公共领域理论 | 第29-31页 |
(三) “沉默的螺旋”理论和“群体极化” | 第31-33页 |
第二章 网络公共事件的现状分析——基于近年来我国网络公共事件的分析 | 第33-44页 |
一、近年来年我国网络公共事件的分类综述 | 第33-37页 |
(一) 公权监督型网络公共事件 | 第33-34页 |
(二) 权利利益型网络公共事件 | 第34-35页 |
(三) 道德关注型网络公共事件 | 第35-36页 |
(四) 娱乐关注型网络公共事件 | 第36-37页 |
二、近年来我国网络公共事件的新特征 | 第37-39页 |
(一) 虚拟场域转化:从微博到微信,从PC端到移动端 | 第37-38页 |
(二) 公民意识深化:从“乌合之众”到中流砥柱 | 第38页 |
(三) 大众传媒分化:传媒媒体—新媒体—自媒体 | 第38-39页 |
(四) 政府应对优化:网络危机管理提升和网络谣言治理 | 第39页 |
三、近年来年我国网络公共事件中的问题分析 | 第39-44页 |
(一) 网络信息传播的“鱼龙混杂” | 第40页 |
(二) 网络集体行动的“多数暴力” | 第40-41页 |
(三) 网络舆情生态的“乱象丛生” | 第41-42页 |
(四) 相关不良应对的“次生灾害” | 第42-44页 |
第三章 网络公共事件的成因分析——权力与权利的惯性失衡 | 第44-61页 |
一、国家权力与公民权利的惯性失衡 | 第44-50页 |
(一) 国家权力的扩张以及对公民权利的践踏 | 第44-46页 |
(二) 公民自我赋权非理性以及对于国家权力的不信任 | 第46-47页 |
(三) 案例分析:唐慧事件——“弱者的武器”彰显“权力与权利的失衡” | 第47-50页 |
二、国家权力与媒介权力的惯性失衡 | 第50-55页 |
(一) 国家权力与媒介权力控制与反控制 | 第50-51页 |
(二) 媒介权力的越位与媒介审判 | 第51-53页 |
(三) 案例分析:杭州飙车事件——舆情监督破除“权力与权利的迷思” | 第53-55页 |
三、媒介权力与公民权利的惯性失衡 | 第55-61页 |
(一) 媒介权力的异化对公民权利的漠视 | 第55-56页 |
(二) 公民媒介接近权的弱化与媒介素养的缺失 | 第56-58页 |
(三) 案例分析:李某某事件——媒体报道坚守“权力与权利的边界” | 第58-61页 |
第四章 网络公共事件的防范与应对分析——权力与权利的对接制衡 | 第61-75页 |
一、公民权利本位:树立理性的权利和义务意识,提高政治参与能力和媒介素养 | 第61-65页 |
(一) 培养独立权利人格,争做现代理性公民 | 第61-62页 |
(二) 提升网络媒介素养,培养信息行为自律 | 第62-63页 |
(三) 增强人权法制信仰,合理表达利益诉求 | 第63-64页 |
(四) 培育壮大市民社会,依托社会制约权力 | 第64-65页 |
二、国家权力主导:建立优良的宪政体制和模式,防止权力的异化、扩张、滥用 | 第65-70页 |
(一) 建立利益协调机制,疏通利益诉求渠道 | 第66页 |
(二) 实行政务公开透明,切实保障公民权利 | 第66-68页 |
(三) 提升网络问政能力,完善舆论反应机制 | 第68-69页 |
(四) 加强法制法规建设,净化网络社会环境 | 第69-70页 |
三、媒介权力辅助:正确认识自身权力及其限度,坚持公共权利和利益导向 | 第70-75页 |
(一) 培养新闻专业主义,坚持正确舆论导向 | 第70-71页 |
(二) 提升媒介公信力度,强化媒介道德自律 | 第71-72页 |
(三) 积极培养意见领袖,善用网络舆论平台 | 第72-73页 |
(四) 实现媒体互动融合,形成立体舆论引导 | 第73-75页 |
结论 | 第75-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80页 |
致谢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