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面共犯论
导 言 | 第10-12页 |
上篇 片面共犯基础论 | 第12-105页 |
第一章 片面共犯的概念界定 | 第12-37页 |
第一节 片面共犯理论渊源 | 第12-16页 |
一、 片面共犯理论的缘起 | 第12-14页 |
二、 片面共犯理论的发展 | 第14-16页 |
第二节 片面共犯立法考察 | 第16-23页 |
一、 外国刑事立法中的片面共犯 | 第17-19页 |
二、 中国刑事立法中的片面共犯 | 第19-23页 |
第三节 片面共犯概念界定 | 第23-37页 |
一、 片面共犯的性质 | 第23-32页 |
二、 片面共犯的概念 | 第32-37页 |
第二章 片面共犯的形态确立 | 第37-62页 |
第一节 理论前提澄清 | 第37-45页 |
一、 犯罪共同说及其评析 | 第37-39页 |
二、 行为共同说及其评析 | 第39-41页 |
三、 共同意思主体说及其评析 | 第41-42页 |
四、 主客观统一说及其评析 | 第42-45页 |
第二节 理论根据论证 | 第45-62页 |
一、 片面共犯与法益侵害 | 第45-50页 |
二、 片面共犯与罪刑法定 | 第50-56页 |
三、 片面共犯与诉讼效益 | 第56-62页 |
第三章 片面共犯的构成要件 | 第62-71页 |
第一节 共同犯罪构成的一般理论 | 第62-64页 |
一、 犯罪构成的修正形式 | 第62-63页 |
二、 共同犯罪的成立要件 | 第63-64页 |
第二节 片面共犯的构成要件 | 第64-71页 |
一、 主体要件 | 第64-65页 |
二、 主观要件 | 第65-67页 |
三、 客观要件 | 第67-71页 |
第四章 片面共犯的基本类型 | 第71-98页 |
第一节 片面实行犯 | 第71-78页 |
一、 学说之争 | 第72-74页 |
二、 观点论证 | 第74-78页 |
第二节 片面组织犯 | 第78-81页 |
一、 组织犯的存在范围 | 第78-80页 |
二、 片面组织犯的成立空间 | 第80-81页 |
第三节 片面教唆犯 | 第81-88页 |
一、 理论分野 | 第82-83页 |
二、 观点论证 | 第83-87页 |
三、 片面教唆与概然教唆的区别 | 第87-88页 |
第四节 片面帮助犯 | 第88-98页 |
一、 片面帮助犯的认识程度 | 第90-92页 |
二、 片面帮助犯的表现形式 | 第92-93页 |
三、 片面帮助犯的行为方式 | 第93-98页 |
第五章 片面共犯的刑事责任 | 第98-105页 |
第一节 片面共犯的处罚根据 | 第98-100页 |
一、 主观根据 | 第98-99页 |
二、 客观根据 | 第99-100页 |
第二节 片面共犯的责任分担 | 第100-105页 |
一、 责任分担的原则 | 第100-102页 |
二、 责任分担的方式 | 第102-105页 |
中篇 片面共犯形态论 | 第105-139页 |
第六章 片面共犯的停止形态 | 第105-120页 |
第一节 片面共犯的预备形态 | 第106-110页 |
一、 片面实行犯与犯罪预备 | 第107-108页 |
二、 片面教唆犯与犯罪预备 | 第108-109页 |
三、 片面帮助犯与犯罪预备 | 第109-110页 |
第二节 片面共犯的未遂形态 | 第110-114页 |
一、 片面实行犯与犯罪未遂 | 第110-112页 |
二、 片面教唆犯与犯罪未遂 | 第112-114页 |
三、 片面帮助犯与犯罪未遂 | 第114页 |
第三节 片面共犯的中止形态 | 第114-120页 |
一、 片面实行犯与犯罪中止 | 第116-117页 |
二、 片面教唆犯与犯罪中止 | 第117-118页 |
三、 片面帮助犯与犯罪中止 | 第118-120页 |
第七章 片面共犯的罪数形态 | 第120-131页 |
第一节 片面实行犯的罪数形态 | 第120-124页 |
一、 片面实行犯与继续犯 | 第120-121页 |
二、 片面实行犯与结合犯 | 第121-122页 |
三、 片面实行犯与牵连犯 | 第122-123页 |
四、 片面实行犯与结果加重犯 | 第123-124页 |
第二节 片面教唆犯的罪数形态 | 第124-128页 |
一、 片面教唆犯与想象竞合犯 | 第124-125页 |
二、 片面教唆犯与连续犯 | 第125-126页 |
三、 片面教唆犯与牵连犯 | 第126页 |
四、 片面教唆犯与结果加重犯 | 第126-128页 |
第三节 片面帮助犯的罪数形态 | 第128-131页 |
一、 片面帮助犯与连续犯 | 第128页 |
二、 片面帮助犯与结合犯 | 第128-129页 |
三、 片面帮助犯与牵连犯 | 第129-131页 |
第八章 片面共犯的错误形态 | 第131-139页 |
第一节 片面实行犯的错误形态 | 第132-134页 |
一、 片面实行犯与法律认识错误 | 第132-133页 |
二、 片面实行犯与事实认识错误 | 第133-134页 |
第二节 片面教唆犯的错误形态 | 第134-137页 |
一、 片面教唆犯与法律认识错误 | 第134页 |
二、 片面教唆犯与事实认识错误 | 第134-137页 |
第三节 片面帮助犯的错误形态 | 第137-139页 |
一、 片面帮助犯与法律认识错误 | 第137页 |
二、 片面帮助犯与事实认识错误 | 第137-139页 |
下篇 片面共犯界限论 | 第139-167页 |
第九章 片面共犯与同时正犯的界限 | 第139-148页 |
第一节 同时正犯的概念 | 第139-144页 |
一、 同时正犯的构成特征 | 第139-141页 |
二、 同时正犯的有关争议 | 第141-144页 |
第二节 片面共犯与同时正犯的界限 | 第144-148页 |
一、 理论宗旨不同 | 第144-145页 |
二、 主观方面不同 | 第145页 |
三、 客观方面不同 | 第145-146页 |
四、 责任方式不同 | 第146-148页 |
第十章 片面共犯与承继共犯的界限 | 第148-158页 |
第一节 承继共犯的概念 | 第148-155页 |
一、 承继共犯的总体特征 | 第148-150页 |
二、 承继共犯的责任范围 | 第150-155页 |
第二节 片面共犯与承继共犯的界限 | 第155-158页 |
一、 意思联络不同 | 第155页 |
二、 介入时间不同 | 第155-156页 |
三、 责任范围不同 | 第156-158页 |
第十一章 片面共犯与间接正犯的界限 | 第158-167页 |
第一节 间接正犯的概念 | 第158-162页 |
一、 间接正犯的概念 | 第158-161页 |
二、 间接正犯的性质 | 第161-162页 |
第二节 片面共犯与间接正犯的界限 | 第162-167页 |
一、 成立前提不同 | 第163-164页 |
二、 主观故意不同 | 第164页 |
三、 行为方式不同 | 第164-165页 |
四、 因果关系不同 | 第165页 |
五、 罪名认定不同 | 第165-167页 |
结 语 | 第167-169页 |
参考文献 | 第169-177页 |
攻读博士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第177-178页 |
论文摘要(中文) | 第178-181页 |
论文摘要(英文) | 第181页 |
附 件 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 第185-186页 |
后 记 | 第1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