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树声督粤政声述论
中文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绪言 | 第14-23页 |
一、张树声其人其事 | 第14-16页 |
二、学术史回顾 | 第16-20页 |
三、选题缘由及其它 | 第20-21页 |
四、研究方法及创新 | 第21-22页 |
五、存在的困难及解决对策 | 第22-23页 |
第一章 筹办粤海防务 | 第23-36页 |
第一节 粤东海防情状 | 第23-28页 |
一、地位綦重,却长期被轻视 | 第23-24页 |
二、兵备废弛,使粤防有名无实 | 第24-27页 |
三、财政困窘,事事捉襟见肘 | 第27-28页 |
第二节 张树声的整顿措施 | 第28-33页 |
一、洞观全局,痛陈粤防要害 | 第28-29页 |
二、妥善布置,重整粤东武备 | 第29-32页 |
三、多方腾挪,筹措海防经费 | 第32-33页 |
第三节 海防整顿之长短 | 第33-36页 |
一、苦心经营,粤东海防渐有起色 | 第33页 |
二、饷源匮乏,粤东防务终难完善 | 第33-34页 |
三、经受考验,法寇不敢觊觎粤境 | 第34-36页 |
第二章 整顿官场吏治 | 第36-48页 |
第一节 整顿根由 | 第36-39页 |
一、文官腐化不堪 | 第36-37页 |
二、武将难御外侵 | 第37-38页 |
三、官场充斥冗员 | 第38-39页 |
第二节 整顿措施 | 第39-45页 |
一、制定治理法规 | 第40-41页 |
二、罢黜贪劣文武各员 | 第41-42页 |
三、为蒙冤者辩诬 | 第42-44页 |
四、提擢清廉者 | 第44-45页 |
第三节 整顿效果 | 第45-48页 |
一、官场出现新气象 | 第46页 |
二、媒体的评价 | 第46-47页 |
三、继任者的赞扬 | 第47-48页 |
第三章 治理广东社会 | 第48-70页 |
第一节 严禁闱姓 | 第48-54页 |
一、闱姓及其购买流程 | 第48-49页 |
二、张树声对闱姓的态度 | 第49-50页 |
三、闱姓治理之难 | 第50-51页 |
四、治理闱姓之策 | 第51-54页 |
第二节 救灾与调处人地纠纷 | 第54-60页 |
一、救助水灾 | 第54-56页 |
二、治理惠州围湖造田案 | 第56-58页 |
三、解决涠洲岛移民生计 | 第58-60页 |
第三节 调治社会乱象 | 第60-70页 |
一、平定归善县客民起事 | 第60-62页 |
二、镇压琼州黎民反抗 | 第62-64页 |
三、处置沙面教案 | 第64-70页 |
第四章 擘画抗法大计 | 第70-106页 |
第一节 中法战争之于南疆 | 第70-76页 |
一、南疆乌云密布 | 第70-72页 |
二、法国侵越与越南的求援 | 第72-75页 |
三、清朝内部的“和战”之争 | 第75-76页 |
第二节 张树声的对法态度与主张 | 第76-82页 |
一、慷慨陈词,力主抗法 | 第76-79页 |
二、侦探消息,未雨绸缪 | 第79-81页 |
三、举荐能人,指挥军事 | 第81-82页 |
第三节 张树声的抗法举措 | 第82-98页 |
一、经营粤防以御敌 | 第82-89页 |
二、欲赴前敌终无果 | 第89-91页 |
三、办理转运司后勤 | 第91-94页 |
四、出援北圻困难多 | 第94-98页 |
第四节 卸职带病当重任 | 第98-106页 |
一、北宁败后的追责 | 第98-100页 |
二、力辞粤督,恳办军务事宜 | 第100-102页 |
三、援闽未果 | 第102-104页 |
四、临终遗言,悟出自强之道 | 第104-106页 |
第五章 着力兴办洋务 | 第106-117页 |
第一节 兴办实学馆 | 第106-110页 |
一、实学馆的筹办 | 第106-107页 |
二、实学馆的建立及其章程 | 第107-110页 |
三、实学馆对广东的影响 | 第110页 |
第二节 发展电报事业 | 第110-114页 |
一、兴办电报的起因 | 第111页 |
二、电报兴办的经过 | 第111-113页 |
三、兴办电报的影响 | 第113-114页 |
第三节 改革传统教育制度 | 第114-117页 |
一、历陈科举之弊 | 第114-115页 |
二、改革的方法 | 第115-116页 |
三、教育改革的评价 | 第116-117页 |
结语 | 第117-120页 |
一、张树声是察吏治民的卓越大员 | 第117-118页 |
二、张树声是抗法御辱的重要干将 | 第118页 |
三、张树声是放眼世界的开明大吏 | 第118-120页 |
参考文献 | 第120-125页 |
后记 | 第125-12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