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哲学、宗教论文--心理学论文--发展心理学(人类心理学)论文--青少年心理学论文

回汉杂居区回族中小学生领悟外群体态度、民族认同与跨民族交往意愿的关系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1 问题提出第11-13页
2 国内外研究综述第13-28页
    2.1 领悟外群体态度第13-17页
        2.1.1 群体的概念第13页
        2.1.2 群体态度的概念第13-14页
        2.1.3 领悟外群体态度的概念第14-15页
        2.1.4 民族间群体态度的相关研究第15-17页
    2.2 民族认同的研究第17-22页
        2.2.1 认同及民族认同的概念界定第17-19页
        2.2.2 本研究采用的民族认同的概念第19-20页
        2.2.3 民族认同的研究现状第20-22页
    2.3 跨民族交往意愿的研究第22-24页
        2.3.1 群际关系、民族关系的概念界定第22-23页
        2.3.2 跨民族交往意愿的操作性指标第23页
        2.3.3 跨民族交往意愿的相关研究第23-24页
    2.4 回汉杂居区回族中小学生领悟外群体态度、民族认同、跨民族交往意愿三者的关系的理论依据及其相关研究第24-26页
        2.4.1 领悟外群体态度与民族认同、跨民族交往意愿两变量的相关研究第24-25页
        2.4.2 民族认同与跨民族交往意愿的相关研究第25-26页
    2.5 回族的宗教信仰与回汉关系的历史渊源第26-28页
3 研究目的及假设第28-29页
    3.1 研究假设第28页
    3.2 研究目的第28-29页
4 研究方法第29-31页
    4.1 研究对象第29页
    4.2 研究工具第29-30页
        4.2.1 领悟外群体态度量表第29页
        4.2.2 民族认同问卷第29-30页
        4.2.3 跨民族交往意愿的测量第30页
    4.3 统计方法第30-31页
5 研究结果第31-40页
    5.1 领悟外群体态度的总体情况及人口变量学差异检验第31-32页
        5.1.1 领悟外群体态度的总体情况第31页
        5.1.2 领悟外群体态度的性别及家庭所在区域的差异检验第31页
        5.1.3 领悟外群体态度在年级上的差异检验第31-32页
    5.2 民族认同的总体情况及人口变量学差异检验第32-33页
        5.2.1 回汉杂居区回族中小学生民族认同的总体及在各维度上的情况第32-33页
        5.2.2 民族认同的性别及家庭所在区域的差异检验第33页
        5.2.3 民族认同在年级上的差异检验第33页
    5.3 跨民族交往意愿的总体情况及人口变量学差异检验第33-35页
        5.3.1 跨民族交往意愿的总体情况第33-34页
        5.3.2 跨民族交往意愿的性别及家庭所在区域的差异检验第34页
        5.3.3 跨民族交往意愿在年级上的差异检验第34-35页
    5.4 领悟外群体态度、民族认同与跨民族交往意愿的关系研究第35-40页
        5.4.1 领悟外群体态度、民族认同与跨民族交往意愿的相关分析第35-36页
        5.4.2 各变量之间的回归及中介效应分析第36-40页
6 总分析与讨论第40-47页
    6.1 回汉杂居区回族中小学生领悟外群体态度的总体情况第40-41页
        6.1.1 领悟态度的性别差异分析第40页
        6.1.2 领悟外群体态度在家庭所在区域上的差异分析第40-41页
        6.1.3 领悟外群体态度年级差异分析讨论第41页
    6.2 回汉杂居区回族中小学生民族认同的总体特点第41-42页
        6.2.1 民族认同性别差异分析讨论第42页
        6.2.2 民族认同在家庭所在区域上的差异分析讨论第42页
        6.2.3 民族认同年级差异分析讨论第42页
    6.3 回汉杂居区回族中小学生跨民族交往意愿的总体特点第42-43页
        6.3.1 跨民族交往意愿的性别及家庭所在区域差异分析讨论第43页
        6.3.2 跨民族交往意愿在年级上的差异分析讨论第43页
    6.4 回汉杂居区回族中小学生领悟外群体态度、民族认同与跨民族交往意愿三者关系分析第43-47页
        6.4.1 三变量及各维度相关分析第43-44页
        6.4.2 各变量及其维度之间的回归及中介效应分析第44-47页
7 研究总结第47-50页
    7.1 研究结论第47页
    7.2 启示与建议第47-48页
    7.3 本研究的创新与贡献第48-49页
    7.4 研究不足与展望第49-50页
参考文献第50-54页
附录第54-57页
    调查问卷第54-57页
致谢第57页

论文共5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黔东南州产品质量的政府责任研究
下一篇:双模块架构的血小板功能分析仪嵌入式系统开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