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8页 |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第9-11页 |
1.1.1 研究的背景 | 第9页 |
1.1.2 研究的意义 | 第9-11页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11-14页 |
1.2.1 产品质量的政府监管 | 第11-13页 |
1.2.2 欠发达地区产品的质量发展 | 第13-14页 |
1.3 研究的思路、方法和内容 | 第14-16页 |
1.3.1 研究的思路 | 第14页 |
1.3.2 研究的方法 | 第14-15页 |
1.3.3 研究的内容 | 第15-16页 |
1.4 研究的创新和不足 | 第16-18页 |
1.4.1 研究的创新 | 第16页 |
1.4.2 研究的不足 | 第16-18页 |
第2章 产品质量政府责任的基础概念和理论阐述 | 第18-25页 |
2.1 产品质量政府责任的基础概念 | 第18-21页 |
2.1.1 质量 | 第18-19页 |
2.1.2 产品质量 | 第19-20页 |
2.1.3 政府责任 | 第20页 |
2.1.4 欠发达地区 | 第20-21页 |
2.2 产品质量政府责任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21-25页 |
2.2.1 宏观质量管理理论 | 第21-23页 |
2.2.2 公共选择理论 | 第23-25页 |
第3章 黔东南州产品质量的政府责任内容的研究 | 第25-38页 |
3.1 产品质量安全监督责任的内容研究 | 第25-30页 |
3.1.1 消费者对合格品的判定 | 第25-26页 |
3.1.2 欠发达地区产品生产者生产低质品的行为选择研究 | 第26-27页 |
3.1.3 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隐蔽性 | 第27页 |
3.1.4 法律对产品质量技术监督工作的规定 | 第27-29页 |
3.1.5 合格品的技术判定与产品的执行标准 | 第29-30页 |
3.2 产品质量发展管理责任的内容研究 | 第30-38页 |
3.2.1 质量发展管理是对质量安全监督的补充和深化 | 第30-31页 |
3.2.2 产品质量与产品效用的关系分析 | 第31-32页 |
3.2.3 欠发达地区更需要政府的产品质量发展管理 | 第32-33页 |
3.2.4 黔东南地方政府产品质量发展管理责任的内容 | 第33-38页 |
第4章 黔东南州产品质量政府履行责任的现状 | 第38-47页 |
4.1 黔东南州生产制造类企业和产品的现状 | 第38-40页 |
4.1.1 生产制造类企业概况 | 第38页 |
4.1.2 黔东南州地方产品的竞争力分析 | 第38-40页 |
4.2 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的现状 | 第40-43页 |
4.2.1 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的基本情况 | 第40-42页 |
4.2.2 产品质量监督机构和检验检测机构 | 第42-43页 |
4.3 产品质量发展管理的现状 | 第43-47页 |
4.3.1 名牌产品创建 | 第43-44页 |
4.3.2 知名品牌示范区创建 | 第44页 |
4.3.3 标准化工作 | 第44页 |
4.3.4 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 第44-45页 |
4.3.5 食品加工小作坊整治 | 第45-46页 |
4.3.6 认证认可工作 | 第46页 |
4.3.7 检验检测平台建设 | 第46-47页 |
第5章 黔东南州地方政府履行产品质量责任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47-55页 |
5.1 产品质量安全监督责任履行的问题 | 第47-48页 |
5.1.1 产品质量的立法滞后于产品质量监督的实际 | 第47页 |
5.1.2 地方保护主义的存在 | 第47-48页 |
5.1.3 产品质量技术监督倾向于运动性 | 第48页 |
5.1.4 对生产者的监督范围不足 | 第48页 |
5.2 产品质量发展管理责任履行的问题 | 第48-51页 |
5.2.1 产品质量信息共享不够通畅 | 第48-49页 |
5.2.2 监督工作的对外开放度不够 | 第49页 |
5.2.3 产品质量宣传活动走形式 | 第49-50页 |
5.2.4 产品质量检验检测能力滞后 | 第50页 |
5.2.5 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的能力建设不足 | 第50-51页 |
5.3 履责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51-52页 |
5.3.1 政府面对多目标任务的选择 | 第51页 |
5.3.2 部门内部面对多目标任务的选择 | 第51-52页 |
5.3.3 产品质量发展管理责任未能清晰界定 | 第52页 |
5.3.4 产品质量监督和管理工作的考核指标难以量化 | 第52页 |
5.4 履责问题的根源探究 | 第52-55页 |
5.4.1 个人的选择构成政府的选择 | 第52-53页 |
5.4.2 个人存在利益最大化的追逐动机 | 第53-54页 |
5.4.3 政府能力的有限性 | 第54页 |
5.4.4 政治代理中的信息不对称 | 第54-55页 |
第6章 完善黔东南州产品质量政府责任履行的建议 | 第55-62页 |
6.1 国家层面完善产品质量监管法治建设的建议 | 第55-56页 |
6.1.1 完善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的法律法规 | 第55页 |
6.1.2 完善产品质量发展管理责任内容的界定 | 第55-56页 |
6.2 省级层面完善工作考核设计的建议 | 第56-57页 |
6.2.1 建立以产品质量发展为核心的考核制度 | 第56-57页 |
6.2.2 改变现有的质量工作考核机制 | 第57页 |
6.3 完善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的建议 | 第57-58页 |
6.3.1 产品质量检验机构实施市场化运作 | 第57页 |
6.3.2 改变传统的抽样和后处理方式 | 第57-58页 |
6.4 完善产品质量发展管理的建议 | 第58-62页 |
6.4.1 加大基层监管人员的能力建设工作 | 第58页 |
6.4.2 加大对重点产品的摸查和帮扶 | 第58-59页 |
6.4.3 加大质量文化氛围的构建 | 第59-60页 |
6.4.4 积极夯实质量安全的基础 | 第60页 |
6.4.5 完善产品质量奖励政策 | 第60-62页 |
第7章 结论和展望 | 第62-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7页 |
致谢 | 第67-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