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绪论 | 第10-13页 |
一、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第10页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0-11页 |
三、国内外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 第11页 |
四、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 第11-12页 |
五、创新追求 | 第12-13页 |
第一章 “导学自主”模式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的概述 | 第13-20页 |
1.1 “导学自主”模式的理念概述 | 第13页 |
1.1.1 “导学自主”模式的基本内涵 | 第13页 |
1.2 高中文言文教学概述 | 第13-15页 |
1.2.1 高中文言文教学的构成要素 | 第13-14页 |
1.2.2 高中文言文教学的实践意义 | 第14-15页 |
1.3 “导学自主”模式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的主要特征 | 第15-16页 |
1.3.1 自主性 | 第15页 |
1.3.2 开放性 | 第15-16页 |
1.3.3 适量性 | 第16页 |
1.3.4 创新性 | 第16页 |
1.4 “导学自主”模式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的目标追求 | 第16-17页 |
1.4.1 内化知识,培养读文习惯 | 第16-17页 |
1.4.2 提升能力,提高解文水平 | 第17页 |
1.4.3 锤炼语言,提升写作水平 | 第17页 |
1.4.4 陶冶情感,传承文言精髓 | 第17页 |
1.5 “导学自主”模式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的发展成就 | 第17-20页 |
1.5.1 提高课堂效率,调动学生主动性 | 第17-18页 |
1.5.2 增强文化认同感,提升文学素养 | 第18页 |
1.5.3 强化读文意识,促进写作能力提升 | 第18-20页 |
第二章 “导学自主”模式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的现状调查 | 第20-32页 |
2.1 现状调查概述 | 第20-21页 |
2.1.1 调查问卷的设计 | 第20页 |
2.1.2 调查对象的选择 | 第20页 |
2.1.3 调查问卷的发放 | 第20-21页 |
2.2 调查结果总结 | 第21-29页 |
2.2.1 教师卷调查结果分析 | 第21-24页 |
2.2.2 学生卷调查结果分析 | 第24-28页 |
2.2.3 “导学自主”模式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 第28-29页 |
2.3 “导学自主“模式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的问题成因分析 | 第29-32页 |
2.3.1 主观因素 | 第29-30页 |
2.3.2 客观因素 | 第30-32页 |
第三章 “导学自主”模式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的策略探究 | 第32-44页 |
3.1 整体感知,设计教学目标 | 第32-34页 |
3.1.1 激励信心,教在导学 | 第32页 |
3.1.2 激活思维,自主探究 | 第32-33页 |
3.1.3 尊重差异,优劣互补 | 第33页 |
3.1.4 突破三维,全面统筹 | 第33-34页 |
3.2 立足学情,优化教学模式 | 第34-37页 |
3.2.1 以学定教,求同存异 | 第35-37页 |
3.2.2 多维构建,稳中求新 | 第37页 |
3.3 回归文本,展开教学过程 | 第37-40页 |
3.3.1 主动学习,探究学习 | 第38页 |
3.3.2 自学检测,小组互动 | 第38-39页 |
3.3.3 整体把握,精讲点拨 | 第39页 |
3.3.4 达标训练,巩固提升 | 第39页 |
3.3.5 反思效果,拓展迁移 | 第39-40页 |
3.3.6 总结反馈,及时评价 | 第40页 |
3.4 确立多元主体,完善分层评价体系 | 第40-41页 |
3.4.1 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有机结合 | 第41页 |
3.5 “导学自主”模式实践教学的注意事项 | 第41-44页 |
3.5.1 走出“导学自主”模式的易混误区 | 第41页 |
3.5.2 “导”“学”平衡,凸显“导学自主”模式优势 | 第41-44页 |
结语 | 第44-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8页 |
附录 | 第48-52页 |
附录A “导学自主”模式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的应用调查问卷(教师卷) | 第48-50页 |
附录B “导学自主”模式在高中文言文教学应用中的调查问卷(学生卷) | 第50-52页 |
致谢 | 第52-5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54-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