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高原北部淤地坝区域土壤水分模拟及水分有效性分析--以六道沟流域为例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9-17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2 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10-11页 |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1-15页 |
1.3.1 蒸散发及水分有效性研究进展 | 第11-13页 |
1.3.2 土壤水分模拟研究进展 | 第13-15页 |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5-17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1.4.2 技术路线 | 第16-17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17-29页 |
2.1 研究区概况 | 第17-20页 |
2.1.1 黄土高原地区淤地坝概况 | 第17-18页 |
2.1.2 位置和面积 | 第18-19页 |
2.1.3 水文气象 | 第19页 |
2.1.4 地形和地貌 | 第19-20页 |
2.1.5 土壤及植被 | 第20页 |
2.2 研究方法 | 第20-29页 |
2.2.1 基础数据获取方法 | 第20-22页 |
2.2.2 蒸散发量的计算 | 第22-25页 |
2.2.3 水分有效性的推求 | 第25-26页 |
2.2.4 土壤水分运动模型的构建与验证 | 第26-29页 |
3 水分有效性分析 | 第29-40页 |
3.1 气象数据分析 | 第29-31页 |
3.2 ET_0计算结果分析 | 第31-32页 |
3.3 ET计算结果分析 | 第32-36页 |
3.4 m_a计算结果分析 | 第36-40页 |
4 土壤水分模拟 | 第40-49页 |
4.1 土壤水分时空变化分析 | 第40-42页 |
4.2 点尺度土壤水分运动模型构建 | 第42-46页 |
4.2.1 模型介绍 | 第42-44页 |
4.2.2 参数率定 | 第44-46页 |
4.3 模拟结果分析 | 第46-49页 |
5 结论与展望 | 第49-51页 |
5.1 结论 | 第49-50页 |
5.2 展望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6页 |
致谢 | 第56-5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7-5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第58-59页 |
图表清单目录 | 第59-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