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化学论文--物理化学(理论化学)、化学物理学论文

吸附脱除四氯化碳中氯代异丁腈杂质技术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29页
    1.1 课题的工业背景第10-15页
        1.1.1 甲烷氯化物工业化生产工艺简述第12-14页
        1.1.2 四氯乙烯工业化生产工艺简述第14-15页
    1.2 产品中关键杂质对质量的影响第15-18页
        1.2.1 关键杂质的生成第15-17页
        1.2.2 产品中杂质对生产的影响第17-18页
    1.3 现有工艺装置的处理脱除方法介绍第18-20页
        1.3.1 四氯化碳精馏法去除氯代异丁腈第19页
        1.3.2 四氯化碳碱洗去除氯代异丁腈第19-20页
    1.4 吸附分离技术简介第20-29页
        1.4.1 吸附原理第20-21页
        1.4.2 常见吸附剂介绍第21-25页
        1.4.3 吸附分离技术的优点第25-26页
        1.4.4 本论文研究目的第26-29页
第二章 实验部分第29-35页
    2.1 实验药品及实验仪器第29-30页
        2.1.1 实验药品第29页
        2.1.2 实验仪器第29-30页
    2.2 实验用原料的组成及含量第30页
    2.3 吸附剂的制备第30-31页
        2.3.1 商业吸附剂第30页
        2.3.2 吸附剂的改性第30-31页
    2.4 实验装置及流程第31-32页
    2.5 吸附实验条件的确定第32-35页
        2.5.1 吸附剂的活化第32页
        2.5.2 吸附温度的选择第32-33页
        2.5.3 吸附剂进料空速的影响第33页
        2.5.4 吸附剂再生温度的影响第33页
        2.5.5 吸附剂再生气体介质的影响第33页
        2.5.6 吸附剂再生气体流量的影响第33页
        2.5.7 吸附剂的吸附容量测试第33-35页
第三章 吸附剂的对比与选择第35-50页
    3.1 X型分子筛与活性氧化铝(γ -Al_2O_3)对比第35-38页
        3.1.1 吸附性能实验结果第35-36页
        3.1.2 X型分子筛与活性氧化铝(γ -Al_2O_3)的结构与性质第36-37页
        3.1.3 讨论第37-38页
    3.2 X型分子筛与活性炭对比第38-40页
        3.2.1 吸附性能实验结果第38-39页
        3.2.2 X型分子筛与活性炭的结构与性质第39页
        3.2.3 讨论第39-40页
    3.3 不同晶型分子筛的对比第40-45页
        3.3.1 吸附性能实验结果第40-42页
        3.3.2 分子筛的晶型结构第42-44页
        3.3.3 讨论第44-45页
    3.4 不同阳离子交换的分子筛第45-47页
        3.4.1 吸附性能实验结果第45-46页
        3.4.2 讨论第46-47页
    3.5 不同方式处理的活性炭对比第47-49页
        3.5.1 吸附性能实验结果第47-49页
        3.5.2 讨论第49页
    3.6 本章小结第49-50页
第四章 吸附工艺条件的优化第50-67页
    4.1 吸附温度的影响第50-53页
        4.1.1 吸附温度对四氯化碳(CTC)处理量的影响第50-51页
        4.1.2 吸附温度对氯代异丁腈吸附量的影响第51-52页
        4.1.3 吸附温度对吸附时间的影响第52-53页
        4.1.4 小结第53页
    4.2 吸附空速的影响第53-57页
        4.2.1 四氯化碳进样空速对氯代异丁腈脱除效果的影响第53-54页
        4.2.2 四氯化碳进样空速对四氯化碳处理量的影响第54-55页
        4.2.3 四氯化碳进样空速对氯代异丁腈处理量的影响第55页
        4.2.4 四氯化碳进样空速对吸附时间的影响第55-56页
        4.2.5 小结第56-57页
    4.3 再生条件的影响第57-64页
        4.3.1 再生温度的影响第57-59页
        4.3.2 再生气体介质的影响第59-60页
        4.3.3 再生气体流量的影响第60-62页
        4.3.4 再生次数的影响第62-64页
    4.4 小试试验前后期吸附结果与累积吸附容量第64-66页
    4.5 小结第66-67页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第67-69页
    5.1 结论第67页
    5.2 展望第67-69页
参考文献第69-74页
附录: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及参与项目情况第74-75页
致谢第75页

论文共7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亚临界水提取大枣多糖的结构表征及枣汁稳定性研究
下一篇:几类具有状态依赖脉冲控制的传染病模型的动力学行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