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英文缩略表 | 第11-12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2-23页 |
1.1 植物病毒的致病机制 | 第12-14页 |
1.1.1 抑制植物的抗病反应 | 第12-13页 |
1.1.2 干扰激素调控 | 第13页 |
1.1.3 干扰细胞周期和基因表达 | 第13-14页 |
1.2 植物病毒昆虫介体传毒机制 | 第14-15页 |
1.2.1 昆虫介体传毒方式 | 第14页 |
1.2.2 昆虫介体传毒机制 | 第14-15页 |
1.3 基因表达的分析方法 | 第15-17页 |
1.3.1 Northern杂交 | 第16页 |
1.3.2 基因表达系列分析 | 第16页 |
1.3.3 相对表达序列标签 | 第16页 |
1.3.4 大规模平行标记测序 | 第16页 |
1.3.5 DNA微阵列 | 第16-17页 |
1.3.6 实时荧光定量PCR | 第17页 |
1.4 实时荧光定量PCR内参基因的选择 | 第17-18页 |
1.4.1 内参基因选择的标准 | 第17页 |
1.4.2 内参基因选择的方法 | 第17-18页 |
1.5 小麦内参候选基因的研究进展 | 第18页 |
1.6 植物病毒昆虫介体(半翅目)内参候选基因的研究进展 | 第18-19页 |
1.7 小麦矮缩病毒(Wheat dwarf virus,WDV) | 第19-21页 |
1.7.1 WDV的生物学特点与研究进展 | 第19-21页 |
1.7.2 WDV的传毒介体异沙叶蝉(P.striatus L.) | 第21页 |
1.8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21-23页 |
第二章 小麦体内WDV实时荧光定量PCR体系的建立与应用 | 第23-41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23-31页 |
2.1.1 材料 | 第23-24页 |
2.1.2 方法 | 第24-31页 |
2.2 结果与分析 | 第31-39页 |
2.2.1 从健康小麦和带毒小麦中提取总RNA电泳图 | 第31-32页 |
2.2.2 内参基因和WDV-CP基因扩增效率和特异性检测 | 第32-33页 |
2.2.3 检测健康对照小麦和处理组小麦茎和叶的总RNA | 第33-34页 |
2.2.4 检测处理组小麦茎、叶组织的普通RT-PCR产物 | 第34页 |
2.2.5 五个内参基因C_T值的箱线分布图 | 第34-35页 |
2.2.6 统计学分析内参基因的C_T值差异 | 第35-36页 |
2.2.7 分析内参基因的表达稳定性 | 第36-37页 |
2.2.8 选择合适的内参基因数目 | 第37-38页 |
2.2.9 WDV-CP基因在小麦茎、叶中的相对表达量 | 第38-39页 |
2.3 讨论 | 第39-41页 |
第三章 异沙叶蝉体内WDV实时荧光定量PCR体系的建立与应用 | 第41-58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41-48页 |
3.1.1 材料 | 第41页 |
3.1.2 方法 | 第41-48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48-56页 |
3.2.1 检测异沙叶蝉带毒率 | 第48页 |
3.2.2 单头无毒的异沙叶蝉成虫总RNA | 第48-49页 |
3.2.3 内参基因RT-PCR扩增结果 | 第49-50页 |
3.2.4 分析异沙叶蝉内参基因核苷酸序列的相似性 | 第50-51页 |
3.2.5 14个时间点(0 h-156 h)单头异沙叶蝉总RNA | 第51-52页 |
3.2.6 内参基因扩增效率和特异性检测 | 第52-53页 |
3.2.7 分析内参基因的表达稳定性 | 第53-54页 |
3.2.8 选择合适内参基因数目 | 第54-55页 |
3.2.9 不同取食时间点WDV-CP基因在异沙叶蝉体内的相对表达量 | 第55-56页 |
3.3 讨论 | 第56-58页 |
第四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第58-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6页 |
附录 | 第66-69页 |
致谢 | 第69-70页 |
作者简历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