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1-17页 |
1.1 本文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 第11-1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 本文的研究框架 | 第12-13页 |
1.3 本文的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 | 第13页 |
1.3.1 理论及文献分析法 | 第13页 |
1.3.2 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 第13页 |
1.4 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13-17页 |
1.4.1 国外文献综述 | 第13-15页 |
1.4.2 国内文献综述 | 第15-17页 |
第2章 中小企业融资的相关理论基础 | 第17-20页 |
2.1 中小企业的界定 | 第17-18页 |
2.2 中小企业的特点 | 第18-19页 |
2.2.1 抗风险能力差 | 第18页 |
2.2.2 行业类型复杂 | 第18页 |
2.2.3 民营背景 | 第18页 |
2.2.4 企业透明度低 | 第18页 |
2.2.5 融资需求迫切但融资途径少 | 第18-19页 |
2.3 中小企业的融资途径 | 第19-20页 |
2.3.1 内源融资 | 第19页 |
2.3.2 外源融资 | 第19-20页 |
第3章 我国商业银行中小企业不良贷款及其管理的现状 | 第20-28页 |
3.1 我国商业银行中小企业不良贷款的现状 | 第20-23页 |
3.2 我国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信用风险管理的现状 | 第23-28页 |
3.2.1 信息不对称问题 | 第23-24页 |
3.2.2 商业银行的内部制度问题 | 第24-25页 |
3.2.3 贷款业务流程的问题 | 第25-26页 |
3.2.4 中小企业特殊性的问题 | 第26-27页 |
3.2.5 担保执行的问题 | 第27-28页 |
第4章 对我国商业银行中小企业贷款信用风险的具体分析 | 第28-32页 |
4.1 我国商业银行中小企业贷款的信用风险的主要成因 | 第28-29页 |
4.1.1 还款意愿导致的风险 | 第28页 |
4.1.2 还款能力导致的风险 | 第28-29页 |
4.2 我国商业银行中小企业贷款的信用风险的主要特点 | 第29-32页 |
4.2.1 信用风险的概率曲线呈不对称的有偏分布 | 第29-30页 |
4.2.2 信用风险是系统性风险和非系统性风险的交织 | 第30页 |
4.2.3 信用悖论现象 | 第30页 |
4.2.4 企业信用数据难以获取 | 第30页 |
4.2.5 信用风险的传导性 | 第30-32页 |
第5章 我国商业银行中小企业贷款的信用风险管理:完善对策 | 第32-39页 |
5.1 加强中小企业贷款信用风险的识别 | 第32-33页 |
5.1.1 财务状况和现金流分析 | 第32页 |
5.1.2 非财务因素分析 | 第32-33页 |
5.1.3 担保分析 | 第33页 |
5.2 加强中小企业贷款信用风险的评估 | 第33-34页 |
5.2.1 信用评级 | 第33-34页 |
5.2.2 专家判断法 | 第34页 |
5.2.3 债项评级 | 第34页 |
5.3 加强中小企业贷款信用风险的控制 | 第34-37页 |
5.3.1 贷前调查阶段的控制 | 第34-36页 |
5.3.2 贷中审查阶段的控制 | 第36页 |
5.3.3 贷后管理阶段的控制 | 第36-37页 |
5.4 优化内部工作机制与客户管理 | 第37-39页 |
5.4.1 优化内部工作机制 | 第37-38页 |
5.4.2 优化客户管理 | 第38-39页 |
第6章 结论与不足 | 第39-40页 |
参考文献 | 第40-42页 |
致谢 | 第42-43页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43-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