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植物保护论文--病虫害及其防治论文--园艺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论文--果树病虫害论文--浆果类病虫害论文--葡萄病虫害论文

24-表油菜素内酯处理提高葡萄离体叶片对霜霉病抗性的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1-19页
    1.1 葡萄霜霉病第11-12页
        1.1.1 葡萄霜霉菌及防病症状第11页
        1.1.2 葡萄霜霉菌侵染方式第11页
        1.1.3 葡萄霜霉菌的防治措施第11-12页
    1.2 植物防卫反应第12-15页
        1.2.1 抗氧化系统活性变化第12-13页
        1.2.2 抗病相关酶活性变化第13页
        1.2.3 次级代谢变化第13-14页
        1.2.4 植物内源激素变化及相关抗病信号途径第14-15页
    1.3 油菜素内酯的研究进展第15-17页
        1.3.1 油菜素内酯的合成与代谢第15-16页
        1.3.2 油菜素内酯的生理功能作用第16页
        1.3.3 油菜素内酯参与植物应对外界胁迫第16-17页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17-18页
    1.5 研究内容第18页
    1.6 技术路线第18-19页
第二章 EBR处理对葡萄叶片抵抗霜霉病的影响第19-32页
    2.1 材料与方法第19-20页
        2.1.1 试验材料第19页
        2.1.2 试验设计第19页
        2.1.3 试验主要仪器和试剂第19-20页
    2.2 试验内容与方法第20-23页
        2.2.1 叶圆片发病病情指数第20页
        2.2.2 叶片气孔形态观察第20页
        2.2.3 霜霉菌侵染叶片过程形态观察第20-21页
        2.2.4 过氧化氢含量测定第21页
        2.2.5 抗氧化酶活性的测定第21-22页
        2.2.6 几丁质酶活性的测定第22页
        2.2.7 β-1,3-葡聚糖酶活性的测定第22-23页
    2.3 数据处理第23页
    2.4 结果与分析第23-29页
        2.4.1 EBR处理对叶圆片病情指数的影响第23-24页
        2.4.2 EBR处理对葡萄叶片气孔孔径的影响第24-25页
        2.4.3 EBR处理对叶圆片霜霉菌侵染过程的影响第25-27页
        2.4.4 EBR处理对霜霉菌胁迫下葡萄叶片抗氧化系统的影响第27-29页
        2.4.5 EBR处理对霜霉菌胁迫下葡萄叶片防御性相关酶活性的影响第29页
    2.5 讨论第29-31页
    2.6 小结第31-32页
第三章 EBR处理对霜霉菌接种条件下葡萄叶片内源激素含量的影响第32-37页
    3.1 材料与方法第32页
        3.1.1 试验材料与试验设计第32页
        3.1.2 试验主要仪器第32页
        3.1.3 试验主要的试剂第32页
    3.2 试验内容与方法第32-33页
        3.2.1 激素标准溶液的配制第32-33页
        3.2.2 葡萄叶片激素提取第33页
    3.3 数据处理第33页
    3.4 结果与分析第33-35页
        3.4.1 EBR处理对叶片内源ABA含量的影响第33-34页
        3.4.2 EBR处理对叶片内源JA含量的影响第34-35页
        3.4.3 EBR处理对叶片内源SA含量的影响第35页
    3.5 讨论第35-36页
    3.6 小结第36-37页
第四章 EBR处理对霜霉菌接种条件下葡萄叶片SA参与的植物防御途径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第37-43页
    4.1 材料与方法第37页
        4.1.1 试验材料与试验设计第37页
        4.1.2 试验主要仪器第37页
        4.1.3 试验主要试剂第37页
    4.2 试验内容和方法第37-38页
        4.2.1 葡萄叶片中RNA的提取及质量评价第37页
        4.2.2 RNA反转录为cDNA模板第37页
        4.2.3 实时荧光定量PCR第37-38页
        4.2.4 数据处理第38页
    4.3 结果与分析第38-41页
        4.3.1 PAD4和EDS1基因的相对表达量第38-39页
        4.3.2 PAL和ICS2基因的相对表达量第39页
        4.3.3 NPR1和TGA1基因的相对表达量第39-40页
        4.3.4 PR1、PR2和PR4基因的相对表达量第40-41页
    4.4 讨论第41-42页
    4.5 小结第42-43页
第五章 结论第43-44页
参考文献第44-50页
附录第50-52页
致谢第52-53页
作者简介第53页

论文共5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声传感器阵列的目标方位估计方法
下一篇:S公司库存管理改善措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