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道路工程论文--道路建筑材料论文

不同温拌剂对沥青性能及混合料降温效果影响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18页
    1.1 温拌沥青混合料研究背景与意义第10-12页
    1.2 温拌沥青混合料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2-14页
        1.2.1 国外研究现状第12-13页
        1.2.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3-14页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第14-18页
        1.3.1 主要研究内容第15-16页
        1.3.2 技术路线第16页
        1.3.3 预期目标第16-18页
第二章 降温机理及研究方案第18-27页
    2.1 温拌改性剂选择及降粘机理第18-21页
        2.1.1 Sasobit-LM降粘机理第18-19页
        2.1.2 Thiopave降粘机理第19-20页
        2.1.3 EWMA-1 降粘机理第20-21页
    2.2 温拌沥青制备第21-22页
    2.3 温拌沥青及混合料试验方法第22-27页
        2.3.1 原材料指标第22-25页
        2.3.2 沥青及混合料试验方法第25-27页
第三章 不同温拌剂对沥青性能影响研究第27-50页
    3.1 粘度概述与测试方法第27-30页
        3.1.1 粘度概述第27-29页
        3.1.2 测试方法第29-30页
    3.2 掺不同温拌剂的沥青粘度与剪切速率关系第30-33页
        3.2.1 掺不同温拌剂的70第30-32页
        3.2.2 掺不同温拌剂的SBS沥青粘度与剪切速率关系第32-33页
    3.3 不同温拌剂对沥青粘温特性影响研究第33-38页
        3.3.1 Sasobit-LM对沥青粘度特性研究第34-35页
        3.3.2 Thiopave对沥青粘度特性研究第35-36页
        3.3.3 EWMA-1 对沥青粘度特性研究第36-37页
        3.3.4 不同温拌剂对沥青降粘效果对比研究第37-38页
    3.4 温拌沥青混合料拌合与压实温度的初步确定第38-39页
    3.5 温拌剂掺量对沥青常规性能影响研究第39-49页
        3.5.1 掺量对沥青针入度影响研究第39-43页
        3.5.2 掺量对沥青软化点影响研究第43-45页
        3.5.3 掺量对沥青延度影响研究第45-47页
        3.5.4 掺量对沥青粘附性影响研究第47-49页
    3.6 小结第49-50页
第四章 温拌沥青混合料拌和与压实温度确定第50-71页
    4.1 混合料温度确定方法研究第50-54页
        4.1.1 等粘温度法第50-51页
        4.1.2 等体积法第51-52页
        4.1.3 混合料和易性法第52-54页
    4.2 温拌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第54-59页
    4.3 Marshall击实法的温拌沥青混合料拌和与压实温度分析第59-64页
        4.3.1 AC-16温拌70第59-62页
        4.3.2 SMA-13温拌SBS沥青混合料拌和与压实温度确定第62-64页
    4.4 Superpave旋转压实法的温拌沥青混合料拌和与压实温度分析第64-68页
        4.4.1 AC-16温拌70第64-66页
        4.4.2 SMA-13温拌SBS沥青混合料拌和与压实温度确定第66-68页
    4.5 温拌沥青混合料压实方式特性分析及施工温度确定第68-69页
    4.6 小结第69-71页
第五章 温拌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评价第71-83页
    5.1 温拌沥青混合料的高温性能分析第71-73页
        5.1.1 高温性能评价方法及指标选择第71-72页
        5.1.2 车辙试验结果及分析第72-73页
    5.2 温拌沥青混合料的低温性能分析第73-76页
        5.2.1 低温性能评价方法及指标选择第74-75页
        5.2.2 小梁弯曲试验结果及分析第75-76页
    5.3 温拌沥青混合料的水稳定性能分析第76-80页
        5.3.1 水稳定性评价方法及指标选择第76-77页
        5.3.2 浸水马歇尔和冻融劈裂试验结果及分析第77-80页
    5.4 温拌沥青混合料性能综合评价第80-81页
    5.5 小结第81-83页
第六章 温拌沥青混合料社会效益分析第83-87页
    6.1 经济效益分析第83-84页
    6.2 环保效益分析第84-86页
    6.3 社会效益分析第86-87页
主要结论及建议第87-89页
    1.主要研究结论第87-88页
    2.建议第88-89页
参考文献第89-92页
致谢第92页

论文共9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有氧运动对MI后大鼠心肌细胞端粒酶活性及细胞增殖的影响研究
下一篇:菏泽市水务建设管理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