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4页 |
英文缩略词表 | 第8-10页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第10-21页 |
前言 | 第10页 |
1 心肌梗死发生后的致病机制 | 第10-13页 |
1.1 交感神经重构 | 第10-11页 |
1.2 冠脉微循环障碍 | 第11页 |
1.3 线粒体结构和功能的破坏 | 第11-12页 |
1.4 炎症反应 | 第12页 |
1.5 细胞凋亡 | 第12-13页 |
2 心肌细胞增殖 | 第13-16页 |
2.1 细胞周期 | 第13页 |
2.2 成体心肌细胞增殖能力 | 第13-14页 |
2.3 成体心肌细胞增殖的来源 | 第14-15页 |
2.4 心肌细胞增殖标记物 | 第15-16页 |
2.4.1 心脏特异转录因子GATA4和Nkx2.5 | 第15-16页 |
2.4.2 细胞增殖标记物Ki67 | 第16页 |
2.4.3 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 | 第16页 |
3 端粒和端粒酶 | 第16-19页 |
3.1 端粒 | 第16-18页 |
3.1.1 端粒的结构 | 第16-17页 |
3.1.2 端粒的生理功能 | 第17-18页 |
3.1.3 端粒与心肌细胞 | 第18页 |
3.2 端粒酶 | 第18-19页 |
3.2.1 端粒酶的结构 | 第18页 |
3.2.2 端粒酶活性和主要生理功能 | 第18页 |
3.2.3 端粒酶的与心肌细胞 | 第18-19页 |
4 有氧运动干预 | 第19-21页 |
4.1 有氧运动对缺血心肌的干预机制 | 第19-20页 |
4.2 有氧运动对端粒酶的影响 | 第20-21页 |
第二部分 实验部分 | 第21-39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1-29页 |
1.1 材料 | 第21-22页 |
1.1.1 实验对象与饲养 | 第21页 |
1.1.2 实验仪器 | 第21-22页 |
1.1.3 实验材料 | 第22页 |
1.2 方法 | 第22-29页 |
1.2.1 实验对象分组 | 第22页 |
1.2.2 心肌梗死模型的构建 | 第22-23页 |
1.2.3 运动方案的实施 | 第23页 |
1.2.4 取材与指标的测定 | 第23-28页 |
1.2.4.1 二维超声心动图检测 | 第23页 |
1.2.4.2 实验取材与样本处理 | 第23-24页 |
1.2.4.3 端粒酶、IGF-1蛋白含量的测定 | 第24-25页 |
1.2.4.4 GATA4、Nkx2.5、TERC、TERTmRNA的表达水平 | 第25-28页 |
1.2.5 统计学分析 | 第28-29页 |
2 研究结果 | 第29-34页 |
2.1 各组大鼠心脏功能检测 | 第29-31页 |
2.1.1 二维超声心动图结果 | 第29-30页 |
2.1.2 各组大鼠HW/BW、LVW/BW结果 | 第30-31页 |
2.2 各组大鼠心肌细胞增殖程度检测 | 第31-32页 |
2.2.1 血浆和心肌组织IGF-1含量 | 第31页 |
2.2.2 心肌组织GATA4、Nkx2.5mRNA表达水平 | 第31-32页 |
2.3 各组大鼠心肌组织端粒酶活性水平 | 第32-34页 |
3 分析讨论 | 第34-38页 |
3.1 长期间歇有氧运动能改善大鼠心功能 | 第34-35页 |
3.2 长期间歇有氧运动能促进心肌细胞增殖 | 第35-36页 |
3.3 长期间歇有氧运动能激活端粒酶活性 | 第36-38页 |
4 结论 | 第38-39页 |
参考文献 | 第39-48页 |
致谢 | 第48-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