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7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1.2.1 国内外水循环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2.2 地下水水化学、同位素研究现状 | 第12页 |
1.2.3 水资源开发利用模式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2.4 张掖盆地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4-15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15页 |
1.4 特色与创新点 | 第15-17页 |
第二章 盆地结构特征研究 | 第17-31页 |
2.1 地理位置 | 第17-18页 |
2.2 盆地演化 | 第18-20页 |
2.3 盆地边界及内部结构 | 第20-28页 |
2.3.1 盆地南北边界及接触关系 | 第20-22页 |
2.3.2 盆地东西边界及内部构造 | 第22-23页 |
2.3.3 盆地内地层岩性 | 第23-28页 |
2.4 盆地内含水层结构特征 | 第28-31页 |
2.4.1 包气带厚度特征 | 第28页 |
2.4.2 含水层厚度与富水性特征 | 第28-31页 |
第三章 地下水动力场特征及演变规律研究 | 第31-47页 |
3.1 地下水位影响因素分析 | 第31-35页 |
3.1.1 气象 | 第31-32页 |
3.1.2 水文 | 第32-34页 |
3.1.3 水利工程 | 第34-35页 |
3.2 地下水时域变化特征分析 | 第35-42页 |
3.2.1 地下水年内动态变化 | 第36-40页 |
3.2.2 地下水年际动态变化 | 第40-42页 |
3.3 地下水位多年升降幅度分析 | 第42-45页 |
3.4 地下水流场特征分析 | 第45-46页 |
3.5 地下水动力场对地下水循环的指示意义 | 第46-47页 |
第四章 地下水水化学场和温度场特征研究 | 第47-63页 |
4.1 地下水化学场特征分析 | 第47-58页 |
4.1.1 样品采集 | 第47-48页 |
4.1.2 地下水水化学特征分析 | 第48-54页 |
4.1.3 地下水TDS分布特征 | 第54-56页 |
4.1.4 地下水水化学类型特征 | 第56-57页 |
4.1.5 典型钻孔水化学分析 | 第57-58页 |
4.2 地下水同位素特征 | 第58-59页 |
4.3 地下水温度场分布特征 | 第59-62页 |
4.4 地下水水化学场和温度场对地下水循环的指示意义 | 第62-63页 |
第五章 盆地地下水循环机制研究 | 第63-74页 |
5.1 盆地地下水补给特征分析 | 第63-66页 |
5.1.1 河流入渗 | 第63-65页 |
5.1.2 渠系入渗 | 第65页 |
5.1.3 灌溉水入渗 | 第65页 |
5.1.4 其他补给 | 第65-66页 |
5.2 盆地地下水排泄特征分析 | 第66-68页 |
5.2.1 地下水开采 | 第66页 |
5.2.2 地下水溢出 | 第66-67页 |
5.2.3 地下水蒸发 | 第67-68页 |
5.3 盆地地下水均衡分析 | 第68-69页 |
5.4 盆地地下水激励响应分析 | 第69-71页 |
5.4.1 补给量对地下水位、溢出量的影响 | 第69-70页 |
5.4.2 开采量对地下水位、溢出量的影响 | 第70-71页 |
5.5 盆地地下水循环机制分析 | 第71-74页 |
第六章 盆地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模式 | 第74-80页 |
6.1 盆地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 第74-75页 |
6.2 盆地地下水资源系统概化 | 第75-77页 |
6.3 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存在问题 | 第77页 |
6.4 基于地下水循环机制的盆地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模式 | 第77-79页 |
小结 | 第79-80页 |
第七章 结论与不足 | 第80-82页 |
7.1 结论 | 第80-81页 |
7.2 不足 | 第81-82页 |
参考文献 | 第82-88页 |
致谢 | 第88-8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