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1 引言 | 第10-15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10-11页 |
1.1.1 福建省茶产业发展背景 | 第10-11页 |
1.2 研究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 第11-12页 |
1.2.1 研究的理论意义 | 第11页 |
1.2.2 研究的现实意义 | 第11-12页 |
1.3 产业集聚概念 | 第12页 |
1.4 茶产业概念 | 第12-13页 |
1.4.1 茶叶产业集聚概述 | 第12-13页 |
1.5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13-15页 |
1.5.1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1.5.2 技术路线 | 第14-15页 |
2 茶产业集聚理论文献综述 | 第15-19页 |
2.1 农业产业集聚的相关理论综述 | 第15页 |
2.2 国内外茶产业集聚研究现状的综述 | 第15-17页 |
2.2.1 国外产业集聚理论研究综述 | 第15-16页 |
2.2.2 国内产业集聚理论研究综述 | 第16-17页 |
2.3 现有研究的不足 | 第17-19页 |
3 福建茶产业集聚概况 | 第19-33页 |
3.1 福建茶产业发展概括 | 第19-21页 |
3.2 福建茶产业集聚发展的优势条件 | 第21-25页 |
3.2.1 自然资源的优势 | 第21页 |
3.2.2 劳力资源丰富 | 第21-22页 |
3.2.3 政策的支持 | 第22-23页 |
3.2.4 福建茶叶基础设施完善和技术的发展进步 | 第23-25页 |
3.2.5 茶叶产销过程的可分性 | 第25页 |
3.2.6 产品的可运输性 | 第25页 |
3.3 福建茶产业的集聚现状 | 第25-33页 |
3.3.1 闽东茶产业集聚——以宁德为例 | 第28-29页 |
3.3.2 闽北茶产业集聚——以南平为例 | 第29-31页 |
3.3.3 闽南茶产业集聚——以泉州为例 | 第31-33页 |
4 福建茶产业集聚的测度 | 第33-41页 |
4.1 区位商测度模型 | 第33-37页 |
4.2 空间基尼系数 | 第37-41页 |
5 福建茶产业集聚存在的问题 | 第41-45页 |
5.1 同质化竞争高,生产互补性小 | 第41页 |
5.2 茶叶生产粗放,技术水平含量低 | 第41-43页 |
5.3 人才和人力的缺乏 | 第43页 |
5.4 品牌效应仍然有待进一步提升 | 第43-45页 |
6 结论及政策建议 | 第45-49页 |
6.1 结论 | 第45页 |
6.2 政策建议 | 第45-49页 |
6.2.1 强化差异化和互补性合作,推动产业链的纵向整合以推动集聚 | 第45-46页 |
6.2.2 推动福建茶产业技术进步和创新,发展出适用于不同茶区的新技术 | 第46页 |
6.2.3 加快培养茶产业专门人才,实现自然和社会科学人才的培育 | 第46-47页 |
6.2.4 提升福建茶产业品牌竞争力 | 第47-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2页 |
致谢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