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6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4页 |
1.2 制冷剂发展历史 | 第14-16页 |
1.2.1 第一代制冷剂 | 第14-15页 |
1.2.2 第二代制冷剂 | 第15页 |
1.2.3 第三代制冷剂 | 第15页 |
1.2.4 第四代制冷剂 | 第15-16页 |
1.3 使用可燃性制冷剂的研究进展 | 第16-23页 |
1.3.1 可燃制冷剂的火灾危险性参数的研究 | 第16-19页 |
1.3.2 可燃制冷剂燃爆后果的研究 | 第19-20页 |
1.3.3 可燃制冷剂火灾风险评估的研究 | 第20-21页 |
1.3.4 可燃制冷剂安全标准 | 第21-23页 |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3-25页 |
1.4.1 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 | 第23-24页 |
1.4.2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4-25页 |
1.5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第二章 R290与R32爆炸参数实验研究 | 第26-45页 |
2.1 可燃制冷剂火灾危险性 | 第26-32页 |
2.1.1 R290、R32物性参数对比 | 第26-27页 |
2.1.2 可燃制冷剂火灾危险性参数测试装置与标准 | 第27-29页 |
2.1.3 20L球爆炸实验装置 | 第29-32页 |
2.2 实验研究 | 第32-44页 |
2.2.1 常压条件下R290与空气混合物的爆炸 | 第32-37页 |
2.2.2 初始压力提高后R290与空气的爆炸特征 | 第37-39页 |
2.2.3 R32与空气混合物的爆炸 | 第39-42页 |
2.2.4 爆炸参数的对比 | 第42-43页 |
2.2.5 误差分析 | 第43-44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第三章 R290房间泄漏燃爆范围的分析及实验 | 第45-79页 |
3.1 R290制冷剂泄漏原因及理论分析 | 第46-48页 |
3.1.1 R290泄漏分析 | 第46页 |
3.1.2 R290扩散分析 | 第46-48页 |
3.2 实验装置及布置 | 第48-54页 |
3.2.1 实验房间 | 第48-49页 |
3.2.2 R290的泄漏量 | 第49-50页 |
3.2.3 R290浓度测试系统 | 第50-53页 |
3.2.4 供气系统 | 第53-54页 |
3.2.5 实验方案 | 第54页 |
3.3 大房间内的实验 | 第54-66页 |
3.3.1 传感器的标定 | 第54-55页 |
3.3.2 室内机安装高度为 1.8m的实验结果 | 第55-60页 |
3.3.3 室内机安装高度为 2.2m的实验结果 | 第60-64页 |
3.3.4 大房间内实验结果汇总 | 第64-66页 |
3.4 小房间内的实验 | 第66-78页 |
3.4.1 室内机安装高度 1.8m的实验结果 | 第67-72页 |
3.4.2 室内机安装高度为 2.2m的实验结果 | 第72-77页 |
3.4.3 小房间内实验结果汇总 | 第77-78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78-79页 |
第四章 R290房间泄漏燃爆后果的预测及实验 | 第79-103页 |
4.1 可燃气体爆炸后果预测理论及模型 | 第79-84页 |
4.1.1 可燃气体爆炸后果预测的经验模型 | 第79-83页 |
4.1.2 可燃气体爆炸数值模拟理论 | 第83-84页 |
4.2 R290泄漏后燃爆实验的布置 | 第84-85页 |
4.2.1 房间与进气系统 | 第84-85页 |
4.2.2 点火装置 | 第85页 |
4.3 R290泄漏到房间内的爆炸实验研究 | 第85-97页 |
4.3.1 R290泄漏到房间内爆炸的模拟研究 | 第86-88页 |
4.3.2 蒸发器发生泄漏的燃爆实验 | 第88-93页 |
4.3.3 连接处发生泄漏后的燃爆实验 | 第93-94页 |
4.3.4 安装紊流器后的爆炸实验 | 第94-96页 |
4.3.5 爆炸实验结果分析 | 第96-97页 |
4.4 R290泄漏过程中持续燃烧的实验研究 | 第97-101页 |
4.4.1 传感器的布置 | 第97-98页 |
4.4.2 R290持续燃烧实验结果 | 第98-101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101-103页 |
第五章 外部火引燃空调室内机的实验研究 | 第103-120页 |
5.1 实验装置 | 第103-105页 |
5.1.1 家具量热器的系统原理 | 第103-104页 |
5.1.2 家具量热器的引火源 | 第104-105页 |
5.2 外部火引燃室内机的实验研究 | 第105-114页 |
5.2.1 充注R290的实验 | 第106-108页 |
5.2.2 充注R22的实验 | 第108-110页 |
5.2.3 未充注制冷剂的实验 | 第110-111页 |
5.2.4 充注R32的实验 | 第111-114页 |
5.3 实验结果分析 | 第114-119页 |
5.3.1 热释放速率的比较 | 第114-116页 |
5.3.2 总放热量的比较 | 第116-117页 |
5.3.3 制冷剂管路破裂分析 | 第117-119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19-120页 |
第六章 空调充注R290后室外机发生燃爆的实验研究 | 第120-136页 |
6.1 室外机发生泄漏与引火源分析 | 第120-122页 |
6.1.1 制冷剂泄漏分析 | 第120-121页 |
6.1.2 室外机引火源分析 | 第121-122页 |
6.2 R290持续泄漏的燃烧实验研究 | 第122-128页 |
6.2.1 室外机燃爆实验的布置 | 第122-124页 |
6.2.2 R290制冷剂泄漏中的燃烧实验 | 第124-128页 |
6.3 R290泄漏结束后的爆炸实验 | 第128-135页 |
6.3.1 R290泄漏到室外机外部发生的爆炸实验 | 第128-129页 |
6.3.2 R290泄漏到室外机内部的爆炸实验 | 第129-135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135-136页 |
第七章 制冷剂燃烧产物的分析 | 第136-146页 |
7.1 空调室内机燃烧生成CO、CO2的分析 | 第137-140页 |
7.2 含氟制冷剂生成HF的分析 | 第140-145页 |
7.2.1 生成HF的化学反应分析 | 第140-141页 |
7.2.2 密闭空间内R32受热分解生成HF的分析 | 第141-145页 |
7.3 本章小结 | 第145-146页 |
第八章 结论与建议 | 第146-149页 |
8.1 结论 | 第146-147页 |
8.2 论文创新处 | 第147页 |
8.3 今后工作建议 | 第147-149页 |
参考文献 | 第149-159页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159-161页 |
主要符号表 | 第161-163页 |
致谢 | 第163-1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