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8页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2-16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12-15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5-16页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6-25页 |
一、泥炭累积与泥炭沼泽发育 | 第16-18页 |
二、泥炭古环境代用指标的研究 | 第18-22页 |
三、泥炭记录的古环境研究进展 | 第22-24页 |
四、我国泥炭记录的古环境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24-25页 |
第三节 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及创新点 | 第25-27页 |
一、研究内容 | 第25页 |
二、技术路线 | 第25-27页 |
三、创新点 | 第27页 |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及样品采集 | 第28-40页 |
第一节 研究区自然环境概况 | 第28-35页 |
一、地形地貌特征 | 第28-29页 |
二、气候特征 | 第29页 |
三、水文特征 | 第29-30页 |
四、植被特征 | 第30-32页 |
五、泥炭地分布特征 | 第32-35页 |
第二节 研究样点选取及样品采集 | 第35-38页 |
本章小结 | 第38-40页 |
第三章 研究方法 | 第40-46页 |
第一节 样品室内分析 | 第40-42页 |
一、泥炭基本理化性质参数分析 | 第40页 |
二、有机化合物正构烷烃的测定 | 第40-41页 |
三、孢粉的鉴定 | 第41-42页 |
第二节AMS ~(14)C年代序列的建立 | 第42-44页 |
一、AMS ~(14)C年代测定 | 第42-43页 |
二、泥炭剖面年代序列的建立 | 第43-44页 |
本章小结 | 第44-46页 |
第四章 阿尔泰山区泥炭剖面特征及泥炭发育过程 | 第46-56页 |
第一节 阿尔泰山区泥炭剖面特征 | 第46-52页 |
一、泥炭剖面岩性特征及主要植物残体 | 第46-47页 |
二、泥炭容重和灰分变化特征 | 第47-49页 |
三、泥炭TOC、TN和TP的变化特征 | 第49-50页 |
四、泥炭分解度的变化特征 | 第50-52页 |
第二节 新疆阿尔泰山区全新世泥炭发育特征 | 第52-55页 |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第五章 阿尔泰山泥炭记录的全新世区域环境变化 | 第56-74页 |
第一节 泥炭剖面有机碳和腐殖化度记录的区域古环境变化 | 第56-58页 |
第二节 泥炭剖面正构烷烃记录的区域古环境变化 | 第58-63页 |
一、泥炭剖面正构烷烃分布的结果分析 | 第58-60页 |
二、正构烷烃记录的阿尔泰山区全新世环境变化 | 第60-63页 |
第三节 泥炭剖面孢粉记录的区域古环境变化 | 第63-69页 |
一、泥炭剖面孢粉组合特征和划分带结果分析 | 第63-66页 |
二、孢粉谱图的主成分(PCA)结果分析 | 第66-67页 |
三、泥炭孢粉记录的阿尔泰山区全新世植被和气候变化 | 第67-69页 |
第四节 阿尔泰山泥炭综合指标记录的全新世区域环境变化 | 第69-72页 |
本章小结 | 第72-74页 |
第六章 新疆地区全新世环境变化区域对比及驱动因素分析 | 第74-88页 |
第一节 与阿尔泰山区湖泊记录的全新世气候变化对比 | 第76-77页 |
第二节 与新疆地区湖泊记录的全新世环境信息对比 | 第77-80页 |
第三节 与季风区泥炭记录的全新世环境信息对比 | 第80-83页 |
第四节 阿尔泰山区全新世气候变化的驱动因素分析 | 第83-86页 |
本章小结 | 第86-88页 |
第七章 主要结论与展望 | 第88-90页 |
第一节 本研究主要结论 | 第88-89页 |
第二节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89-90页 |
参考文献 | 第90-102页 |
在研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102-104页 |
致谢 | 第104-10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