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18页 |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第12-13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2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3 研究方法与思路 | 第15-18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5页 |
1.3.2 研究思路 | 第15-18页 |
第二章 网络环境下诚信的基本理论 | 第18-24页 |
2.1 网络环境下诚信的内涵和特点 | 第18-20页 |
2.1.1 网络环境下诚信的内涵 | 第18-19页 |
2.1.2 网络环境下诚信的特点 | 第19-20页 |
2.2 网络环境下大学生诚信问题的特征 | 第20-21页 |
2.2.1 在虚拟环境中忽视道德存在 | 第20页 |
2.2.2 在网络环境中弱化自我约束 | 第20-21页 |
2.2.3 网络违法行为日益严重 | 第21页 |
2.3 网络环境下诚信道德的功能 | 第21-23页 |
2.3.1 教育导向功能 | 第21-22页 |
2.3.2 群体凝聚功能 | 第22页 |
2.3.3 规范约束功能 | 第22页 |
2.3.4 心理调试功能 | 第22-23页 |
2.4 网络环境下诚信道德建设的特征 | 第23-24页 |
2.4.1 历史性 | 第23页 |
2.4.2 文化性 | 第23页 |
2.4.3 系统复杂性 | 第23-24页 |
第三章 网络环境下大学生诚信问题及成因 | 第24-30页 |
3.1 网络环境下大学生诚信缺失的主要表现 | 第24-26页 |
3.1.1 学术道德方面的网络诚信缺失 | 第24-25页 |
3.1.2 网络社会交往方面的诚信缺失 | 第25-26页 |
3.1.3 求职应聘方面的网络诚信缺失 | 第26页 |
3.2 网络环境下大学生诚信缺失的主要原因 | 第26-30页 |
3.2.1 大学生个人道德因素 | 第26-27页 |
3.2.2 社会诚信环境影响 | 第27-28页 |
3.2.3 学校网络诚信教育滞后 | 第28页 |
3.2.4 网络诚信体系不完善 | 第28-30页 |
第四章 网络环境下大学生诚信问题教育现状 | 第30-36页 |
4.1 网络环境下大学生诚信教育所取得的成绩 | 第30-32页 |
4.1.1 高校积极开展大学生网络诚信道德教育活动 | 第30页 |
4.1.2 大学生网络诚信品质逐步改善 | 第30-31页 |
4.1.3 网络诚信教育内容更丰富 | 第31页 |
4.1.4 网络诚信教育多样化 | 第31-32页 |
4.2 网络环境下大学生诚信教育存在的问题 | 第32-36页 |
4.2.1 缺乏足够的重视 | 第32-33页 |
4.2.2 教育环节缺失 | 第33页 |
4.2.3 大学生网络诚信教育载体建设滞后 | 第33-34页 |
4.2.4 大学生网络诚信教育缺乏互动性 | 第34页 |
4.2.5 学校、家庭、社会立体诚信教育网络未形成 | 第34-36页 |
第五章 网络环境下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对策 | 第36-52页 |
5.1 借鉴国内外诚信道德教育的优秀成果 | 第36-37页 |
5.1.1 借鉴中国传统诚信道德教育 | 第36页 |
5.1.2 借鉴国外法制教育优秀成果 | 第36-37页 |
5.2 开拓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 | 第37-41页 |
5.2.1 构建以学校为核心的媒介素养教育机制 | 第37-38页 |
5.2.2 创新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 | 第38-39页 |
5.2.3 开展形式多样的网络诚信教育实践活动 | 第39-41页 |
5.3 加强校园诚信网络文化的建设与管理 | 第41-43页 |
5.3.1 探索校园诚信网络文化建设的新形式 | 第41-42页 |
5.3.2 完善大学生校园网络文化管理机制 | 第42-43页 |
5.4 优化网络环境下大学生诚信教育环境 | 第43-47页 |
5.4.1 提升网络诚信教育的社会环境 | 第43-44页 |
5.4.2 完善网络诚信教育的学校环境 | 第44-45页 |
5.4.3 营造网络诚信教育的家庭环境 | 第45-46页 |
5.4.4 建立健全大学生网络信用机制 | 第46-47页 |
5.5 提升大学生的诚信自觉性 | 第47-52页 |
5.5.1 积极引导大学生自我教育 | 第48-50页 |
5.5.2 提高大学生自身的信息素质 | 第50-52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52-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6页 |
作者简介 | 第56页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6-58页 |
致谢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