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19页 |
1.1 桩基的发展 | 第13-14页 |
1.1.1 国外桩基的发展史 | 第13-14页 |
1.1.2 国内桩基的发展史 | 第14页 |
1.2 各种桩基检测技术及现状 | 第14-15页 |
1.2.1 低应变法检测桩基质量 | 第14页 |
1.2.2 钻芯法检测桩基质量 | 第14-15页 |
1.2.3 高应变检测法检测桩基质量 | 第15页 |
1.2.4 超声波法检测桩基质量 | 第15页 |
1.3 超声波透射法的发展 | 第15-17页 |
1.3.1 超声波透射法在国外的发展 | 第15-16页 |
1.3.2 超声波透射法在国内的发展 | 第16-17页 |
1.4 灰色系统理论的发展史 | 第17页 |
1.5 课题研究的意义及主要内容 | 第17-19页 |
1.5.1 课题研究的意义 | 第17-18页 |
1.5.2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8-19页 |
第二章 超声波透射法 | 第19-35页 |
2.1 超声波透射法检测桩身质量概述 | 第19-20页 |
2.2 超声波透射法的基本理论 | 第20-25页 |
2.2.1 声波的概述 | 第20-21页 |
2.2.2 超声波在固体中传播是的能量衰减 | 第21-22页 |
2.2.3 声波在固体中的传播 | 第22-23页 |
2.2.4 透射法在混凝土中应用的声波以及频域分析 | 第23-25页 |
2.3 超声波透射法的检测技术 | 第25-29页 |
2.3.1 超声波检测前的准备工作 | 第25-26页 |
2.3.2 声波透射法的声学参数与混凝土质量的关系 | 第26-28页 |
2.3.3 超声波检测法对基桩的检测方式 | 第28-29页 |
2.4 超声波检测法的结果分析与判定 | 第29-32页 |
2.4.1 桩身完整性的判断依据 | 第29-30页 |
2.4.2 桩身混凝土缺陷综合判定 | 第30-32页 |
2.4.3 声学参数与缺陷性质的关系 | 第32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2-35页 |
第三章 灰色系统理论的方法及原理 | 第35-45页 |
3.1 灰色系统的概述 | 第35-36页 |
3.1.1 灰色系统理论的概念 | 第35页 |
3.1.2 灰色系统理论的地位 | 第35-36页 |
3.2 灰色系统的研究内容 | 第36-37页 |
3.2.1 灰色系统理论研究内容的概述 | 第36页 |
3.2.2 灰色系统理论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36-37页 |
3.3 灰色系统的基本原理 | 第37页 |
3.4 灰色系统理论在不确定问题研究中的优势 | 第37-38页 |
3.5 灰色预测 | 第38-41页 |
3.5.1 灰色预测模型的研究现状 | 第38-39页 |
3.5.2 灰色预测模型的检验 | 第39-40页 |
3.5.3 灰色预测的特点 | 第40-41页 |
3.6 灰色评估 | 第41-44页 |
3.6.1 聚类评估法的特点 | 第41-42页 |
3.6.2 两种主要的聚类技术 | 第42-44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第四章 灰色聚类法在桩身混凝土质量中的评判 | 第45-59页 |
4.1 超声波检测桩基工程存在的问题 | 第45-46页 |
4.2 超声波检测结果与灰色聚类的联系 | 第46-47页 |
4.3 灰色定权聚类法的建模 | 第47-48页 |
4.4 灰色聚类法在桩基超声波检测中的实例分析 | 第48-56页 |
4.4.1 原始样本数据的采集 | 第48-50页 |
4.4.2 实际工程灰色聚类建模计算 | 第50-56页 |
4.4.3 灰色聚类的结果分析 | 第56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6-59页 |
第五章 GM(1,1)模型在桩基检测中的预测 | 第59-69页 |
5.1 桩身质量与灰色系统之间的关系 | 第59页 |
5.2 GM(1,1)建模 | 第59-60页 |
5.3 实例分析 | 第60-66页 |
5.3.1 检测结果具体分析 | 第61页 |
5.3.2 GM(1,1)模型可以应用在超声波检测中的验证 | 第61-65页 |
5.3.3 数据的GM(1,1)建模预测 | 第65-66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6-69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9-73页 |
6.1 结论 | 第69-70页 |
6.2 论文的创新点 | 第70页 |
6.3 展望 | 第70-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7页 |
作者简介 | 第77页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7-79页 |
致谢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