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 绪论 | 第11-21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1-12页 |
1.1.1 缘起 | 第11页 |
1.1.2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1.3 研究目的 | 第12页 |
1.1.4 研究意义 | 第12页 |
1.2 研究对象与范围 | 第12-15页 |
1.2.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2-15页 |
1.2.2 研究对象 | 第15页 |
1.2.3 研究范围 | 第15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18页 |
1.3.1 国外关于老港区及其周边地区再开发的研究综述 | 第15页 |
1.3.2 国内关于老港区及其周边地区再开发的研究综述 | 第15-18页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8-21页 |
1.4.1 研究框架 | 第18-19页 |
1.4.2 研究内容 | 第19页 |
1.4.3 研究方法 | 第19-21页 |
2 老港区及其周边地区再开发 | 第21-28页 |
2.1 老港区及其周边地区的发展与衰落 | 第21-23页 |
2.1.1 老港区及其周边地区的发展 | 第21页 |
2.1.2 老港区及其周边地区的衰落 | 第21-23页 |
2.2 老港区及其周边地区的再开发特点 | 第23-26页 |
2.2.1 再开发原因 | 第23-24页 |
2.2.2 再开发优势 | 第24-25页 |
2.2.3 再开发难点 | 第25-26页 |
2.3 老港区及其周边地区再开发规划要求 | 第26-27页 |
2.3.1 城市的整合化要求 | 第26-27页 |
2.3.2 城市的多样性要求 | 第27页 |
2.3.3 城市的可持续要求 | 第27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3 国外老港区及其周边地区再开发情况 | 第28-50页 |
3.1 国外老港区及其周边地区再开发发展历程 | 第28-31页 |
3.1.1 萌芽阶段:(1945年-1959年) | 第29页 |
3.1.2 起步阶段:(1960年代) | 第29-30页 |
3.1.3 发展阶段:(1970年代-1980年代) | 第30-31页 |
3.1.4 成熟阶段:(1990年代-至今) | 第31页 |
3.2 国外老港区及其周边地区再开发实例 | 第31-46页 |
3.2.1 德国汉堡港口新城 | 第31-38页 |
3.2.2 日本横滨“21世纪未来港” | 第38-46页 |
3.3 国外老港区及其周边地区再开发规划特征 | 第46-49页 |
3.3.1 港城融合的整合模式 | 第46页 |
3.3.2 混合利用的土地功能 | 第46-47页 |
3.3.3 系统规划的交通体系 | 第47-48页 |
3.3.4 以人为本的开放空间 | 第48页 |
3.3.5 有机延续的文脉特征 | 第48-49页 |
3.3.6 因地制宜的规划控制 | 第49页 |
3.3.7 发展有序的规划进度 | 第49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4 国内老港区及其周边地区再开发现状 | 第50-68页 |
4.1 国内老港区及其周边地区再开发发展历程 | 第50-52页 |
4.1.1 技术更新阶段:(1970年代-1980年代) | 第50-51页 |
4.1.2 再开发初始阶段:(1990年代) | 第51页 |
4.1.3 再开发高潮阶段:(2000年-至今) | 第51-52页 |
4.2 国内老港区及其周边地区再开发实例 | 第52-64页 |
4.2.1 上海北外滩地区再开发 | 第52-59页 |
4.2.2 青岛小港湾地区再开发 | 第59-64页 |
4.3 国内老港区及其周边地区再开发再探索 | 第64-67页 |
4.3.1 国内外再开发发展历程比较 | 第64-65页 |
4.3.2 国内再开发存在的规划问题 | 第65-67页 |
4.3.3 国内再开发问题的原因剖析 | 第67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5 国内老港区及其周边地区再开发规划策略 | 第68-85页 |
5.1 港城空间整合策略——港城空间的有机融合 | 第68-69页 |
5.2 土地利用规划策略——多维度土地功能混合 | 第69-74页 |
5.3 交通系统规划策略——内外交通的综合整合 | 第74-77页 |
5.4 开放空间规划策略——连续多元的开放空间 | 第77-79页 |
5.5 历史文脉延续策略——港城文脉的连续缝合 | 第79-81页 |
5.6 建筑整体控制策略——建筑布局与形态控制 | 第81-84页 |
5.7 本章小结 | 第84-85页 |
6 大连老港区及其周边地区再开发规划研究 | 第85-109页 |
6.1 大连老港区及其周边地区再开发概况 | 第85-89页 |
6.1.1 研究范围界定 | 第85-86页 |
6.1.2 区域历史沿革 | 第86-87页 |
6.1.3 再开发原因 | 第87页 |
6.1.4 功能定位与建设目标 | 第87-88页 |
6.1.5 机遇与挑战 | 第88-89页 |
6.2 大连老港区及其周边地区再开发规划分析 | 第89-103页 |
6.2.1 规划内容解读 | 第89-95页 |
6.2.2 规划与建成问题分析 | 第95-103页 |
6.3 大连老港区及其周边地区再开发规划建议 | 第103-108页 |
6.3.1 港城空间整合建议 | 第103页 |
6.3.2 土地利用规划建议 | 第103-104页 |
6.3.3 交通系统规划建议 | 第104-106页 |
6.3.4 开放空间规划建议 | 第106页 |
6.3.5 历史文脉延续建议 | 第106-107页 |
6.3.6 建筑整体控制建议 | 第107-108页 |
6.4 小结与反思 | 第108-109页 |
结论 | 第109-111页 |
参考文献 | 第111-113页 |
附录A 图表索引 | 第113-117页 |
附录B 东港喷泉广场空间使用状况调研问卷 | 第117-11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118-119页 |
致谢 | 第119-12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