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4-43页 |
1.1 引言 | 第14页 |
1.2 癌症治疗 | 第14-18页 |
1.2.1 手术治疗 | 第15页 |
1.2.2 化疗 | 第15页 |
1.2.3 放射治疗 | 第15页 |
1.2.4 光疗 | 第15-17页 |
1.2.5 多模式协同治疗 | 第17-18页 |
1.3 实时监测药物释放 | 第18-21页 |
1.3.1 各类成像模式的优缺点 | 第18-20页 |
1.3.2 多模式成像的优势 | 第20-21页 |
1.4 荧光检测技术 | 第21-22页 |
1.5 纳米技术 | 第22-25页 |
1.5.1 纳米材料的优势 | 第22-24页 |
1.5.2 多功能纳米材料的构建 | 第24-25页 |
1.6 荧光纳米材料 | 第25-29页 |
1.6.1 量子点 | 第25-27页 |
1.6.2 贵金属纳米颗粒 | 第27页 |
1.6.3 荧光硅纳米材料 | 第27-28页 |
1.6.4 上转换纳米颗粒 | 第28-29页 |
1.7 镧系配合物掺杂的纳米复合材料 | 第29-32页 |
1.7.1 镧系配合物 | 第29-30页 |
1.7.2 双光子镧系配合物 | 第30-31页 |
1.7.3 镧系配合物掺杂的纳米材料 | 第31-32页 |
1.8 本论文的选题目的、主要内容及意义 | 第32-34页 |
参考文献 | 第34-43页 |
第二章 基于铕配合物的多功能纳米复合物的设计并用于实时监测药物释放及药物作用行为 | 第43-76页 |
2.1 引言 | 第43-45页 |
2.2 试剂 | 第45页 |
2.3 实验仪器 | 第45-46页 |
2.4 实验步骤 | 第46-49页 |
2.4.1 镧系三元配合物Eu(DBM)3(phen)的合成 | 第46-47页 |
2.4.2 纳米复合物的合成 | 第47-49页 |
2.5 实验方法 | 第49-50页 |
2.5.1 体外药物释放 | 第49页 |
2.5.2 细胞培养 | 第49页 |
2.5.3 细胞毒性实验(MTT实验) | 第49页 |
2.5.4 DOX的细胞及细胞核摄取量实验 | 第49-50页 |
2.5.5 MRI成像 | 第50页 |
2.5.6 激光共聚焦显微镜(CLSM)成像 | 第50页 |
2.5.7 纳米复合物的体内治疗效果评价 | 第50页 |
2.6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50-64页 |
2.6.1 纳米复合物的表征 | 第50-53页 |
2.6.2 纳米复合物的光物理性质 | 第53-56页 |
2.6.3 纳米复合物的pH可控的药物释放及实时监测药物释放的性能 | 第56-59页 |
2.6.4 纳米复合物的体外T_2权重MRI成像 | 第59-60页 |
2.6.5 纳米复合物的细胞摄取量及细胞毒性 | 第60-61页 |
2.6.6 纳米复合物用于原子水平TEM成像 | 第61-62页 |
2.6.7 纳米复合物的体内MRI成像及体内抗肿瘤活性 | 第62-64页 |
2.7 小结 | 第64-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69页 |
附图 | 第69-76页 |
第三章 基于镧系配合物的多功能纳米复合物用于多模式的协同监测及治疗 | 第76-108页 |
3.1 引言 | 第76-77页 |
3.2 试剂 | 第77-78页 |
3.3 实验仪器 | 第78页 |
3.4 实验步骤 | 第78-82页 |
3.4.1 双光子敏化的镧系三元配合物Eu(THA)_3(phen)的合成 | 第78-80页 |
3.4.2 纳米复合物的合成 | 第80-82页 |
3.5 实验方法 | 第82-86页 |
3.5.1 体外药物释放 | 第82页 |
3.5.2 铕离子配位水含量的计算 | 第82-83页 |
3.5.3 能量传递分析 | 第83页 |
3.5.4 双光子吸收截面的计算 | 第83-84页 |
3.5.5 细胞培养 | 第84页 |
3.5.6 细胞毒性实验(MTT实验) | 第84页 |
3.5.7 细胞内实时监测药物释放实验 | 第84页 |
3.5.8 细胞竞争实验 | 第84-85页 |
3.5.9 体内CT成像 | 第85页 |
3.5.10 体内双光子荧光成像 | 第85页 |
3.5.11 体内光热成像 | 第85页 |
3.5.12 纳米复合物的治疗效果评价 | 第85-86页 |
3.6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86-101页 |
3.6.1 纳米复合物的合成和表征 | 第86-90页 |
3.6.2 Eu(THA)_3(phen)和AuNTs核间的荧光共振能量转移(LRET) | 第90-93页 |
3.6.3 DOX的药物释放性能 | 第93-95页 |
3.6.4 Nanocom-DOX的细胞摄取量及细胞毒性 | 第95-97页 |
3.6.5 细胞内光热成像及双光子荧光成像双模式实时监测药物缓释 | 第97页 |
3.6.6 体内CT成像 | 第97-98页 |
3.6.7 体内光热成像及双光子荧光成像双模式实时监测药物缓释 | 第98-99页 |
3.6.8 Nanocom-DOX的体内分布 | 第99-100页 |
3.6.9 在 808 nm激光灯照射下的体内协同治疗 | 第100-101页 |
3.7 小结 | 第101-102页 |
参考文献 | 第102-105页 |
附图 | 第105-108页 |
第四章 近红外及H_2O_2触发的多功能纳米复合物用于高效及选择性针对缺氧肿瘤细胞的协同光热及光动力学治疗 | 第108-130页 |
4.1 引言 | 第108-110页 |
4.2 试剂 | 第110页 |
4.3 实验仪器 | 第110-111页 |
4.4 纳米复合物的合成 | 第111-113页 |
4.5 实验方法 | 第113-114页 |
4.5.1 细胞培养 | 第113页 |
4.5.2 细胞毒性实验(MTT实验) | 第113页 |
4.5.3 细胞竞争实验 | 第113页 |
4.5.4 细胞外和细胞内活性氧的检测 | 第113-114页 |
4.5.5 氧气产生量测定 | 第114页 |
4.5.6 活死细胞染色实验 | 第114页 |
4.6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114-124页 |
4.6.1 纳米复合物的合成和表征 | 第114-117页 |
4.6.2 双光子铕配合物Eu(THA)_3(phen)和光敏剂MB间的荧光共振能量转移(LRET) | 第117-118页 |
4.6.3 APMECRs@MB纳米复合物产生单线态氧的性能 | 第118-119页 |
4.6.4 APMECRs@MB纳米复合物的H_2O_2触发产氧的性能 | 第119-120页 |
4.6.5 APMECRs@MB纳米复合物的光热性能 | 第120-122页 |
4.6.6 APMECRs@MB的细胞内的靶向性能研究 | 第122-123页 |
4.6.7 APMECRs@MB纳米复合物细胞内产生单线态氧性能 | 第123-124页 |
4.6.8 APMECRs@MB纳米复合物的细胞毒性 | 第124页 |
4.7 小结 | 第124-126页 |
参考文献 | 第126-128页 |
附图 | 第128-130页 |
第五章 总结 | 第130-132页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132-133页 |
致谢 | 第13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