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国际海运及辅助业发展监管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 概述 | 第9-18页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0-15页 |
1.2.1 海运及辅助业发展研究综述 | 第10-14页 |
1.2.2 海运及辅助业监管综述 | 第14-15页 |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15-18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6-18页 |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第18-26页 |
2.1 相关概念 | 第18-22页 |
2.1.1 国际海运业概念 | 第18页 |
2.1.2 海运辅助业概念 | 第18-20页 |
2.1.3 行业监管 | 第20-22页 |
2.2 理论基础 | 第22-26页 |
2.2.1 市场失灵理论 | 第22页 |
2.2.2 政府监管理论 | 第22-26页 |
3 宁波国际海运及辅助业发展现状 | 第26-37页 |
3.1 发展现状 | 第26-34页 |
3.1.1 企业构成 | 第26-27页 |
3.1.2 发展现状 | 第27-30页 |
3.1.3 问卷调研及分析 | 第30-34页 |
3.2 发展存在问题 | 第34-37页 |
3.2.1 企业数量多但整体实力不强 | 第34-35页 |
3.2.2 企业行政法规概念不强 | 第35页 |
3.2.3 政府和企业缺乏联动机制 | 第35-36页 |
3.2.4 政府监管职能不够完善 | 第36-37页 |
4 宁波国际海运及辅助业监管现状及问题分析 | 第37-41页 |
4.1 现行监管方式 | 第37-39页 |
4.1.1 政府进入监管 | 第37-38页 |
4.1.2 政府价格监管 | 第38页 |
4.1.3 政府数量监管 | 第38页 |
4.1.4 行业协会监管 | 第38-39页 |
4.2 监管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39-41页 |
4.2.1 有限的监管权限 | 第39-40页 |
4.2.2 单一的监管手段 | 第40页 |
4.2.3 一元化监管主体 | 第40-41页 |
5 案例分析-宁波集装箱卡车数量需求预测监管 | 第41-50页 |
5.1 监管背景 | 第41-42页 |
5.2 模型构建 | 第42-43页 |
5.2.1 GM(1,1)模型构建 | 第42-43页 |
5.2.2 弱化算子GM(1,1)模型构建 | 第43页 |
5.2.3 模型精度检验标准 | 第43页 |
5.3 模型预测 | 第43-45页 |
5.3.1 GM(1,1)模型计算 | 第44页 |
5.3.2 弱化算子GM(1,1)模型计算 | 第44-45页 |
5.4 预测结果分析 | 第45-50页 |
5.4.1 预测结果比较分析 | 第46-49页 |
5.4.2 监管建议 | 第49-50页 |
6 基于回应性监管理论的对策建议 | 第50-58页 |
6.1 改革监管体制 | 第50-52页 |
6.1.1 改变政府定位 | 第50-51页 |
6.1.2 强化非政府机构监管 | 第51页 |
6.1.3 鼓励社会监督 | 第51-52页 |
6.2 改进政府监管 | 第52-53页 |
6.2.1 争取权力下放 | 第52页 |
6.2.2 增强服务意识 | 第52-53页 |
6.2.3 创新管理模式 | 第53页 |
6.2.4 实施金字塔监管方式 | 第53页 |
6.3 强化行业协会监管 | 第53-55页 |
6.3.1 加强规范管理 | 第54页 |
6.3.2 制定行业规范 | 第54页 |
6.3.3 赋予相关监管职权 | 第54-55页 |
6.3.4 发挥动态监管能动性 | 第55页 |
6.4 发展企业自我监管 | 第55-56页 |
6.4.1 建立企业监管规则 | 第55页 |
6.4.2 成立企业监察组 | 第55-56页 |
6.5 完善第三方机构及社会监督 | 第56-58页 |
6.5.1 发挥航交所和研究机构作用 | 第56页 |
6.5.2 加强新闻媒体引导 | 第56-57页 |
6.5.3 发挥群众参与积极性 | 第57-58页 |
7 结论与展望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2页 |
附录 | 第62-65页 |
在学研究成果 | 第65-66页 |
致谢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