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扶桑》看严歌苓的东方想象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引言 | 第8-11页 |
1 扶桑形象探究 | 第11-21页 |
1.1 以母性完成对克里斯的拯救 | 第11-15页 |
1.1.1 恋母情节 | 第12-13页 |
1.1.2 以母性宽恕和拯救 | 第13-14页 |
1.1.3 更深层次的母性 | 第14-15页 |
1.2 以妻性完成对大勇的拯救 | 第15-17页 |
1.2.1 作为精神寄托的妻子 | 第15-16页 |
1.2.2 对传统家庭伦理的向往与回归 | 第16-17页 |
1.3 与叙述者“我”的对照 | 第17-21页 |
1.3.1 对于中国传统理念的质疑 | 第18页 |
1.3.2 对生命力的追寻 | 第18-19页 |
1.3.3 对身份的认同 | 第19-21页 |
2 作品所折射的中国传统形象 | 第21-28页 |
2.1 以扶桑为代表的女性 | 第21-24页 |
2.1.1 儒家思想的映射 | 第22-23页 |
2.1.2 道家思想的映射 | 第23-24页 |
2.2 以大勇为代表的男性 | 第24-25页 |
2.2.1 反抗者 | 第24页 |
2.2.2 启蒙者 | 第24-25页 |
2.3 广大华人劳工形象 | 第25-28页 |
2.3.1 深植于心的忍让 | 第25-27页 |
2.3.2 原始血性 | 第27-28页 |
3 重塑东方形象 | 第28-33页 |
3.1 对东方的迷恋 | 第28-30页 |
3.1.1 东方主义 | 第28-29页 |
3.1.2 关于拯救的童话 | 第29-30页 |
3.2 对东方的敌视 | 第30-31页 |
3.2.1 恐惧的来源是未知 | 第30页 |
3.2.2 当仇恨成为一种武器 | 第30-31页 |
3.3 对东方主义的解构 | 第31-33页 |
3.3.1 用人物形象结构东方主义 | 第31-32页 |
3.3.2 走向极端 | 第32-33页 |
4 创作中的故国皈依 | 第33-39页 |
4.1 建构集体记忆 | 第33-36页 |
4.1.1 对移民史的再发掘 | 第33-35页 |
4.1.2 对故国历史的再想象 | 第35-36页 |
4.2 追寻民族之根 | 第36-39页 |
4.2.1 对本民族文化的寻根 | 第36-37页 |
4.2.2 移民的寻根情怀 | 第37-38页 |
4.2.3 对心灵的寻根 | 第38-39页 |
5 结语 | 第39-40页 |
参考文献 | 第40-42页 |
在学研究成果 | 第42-43页 |
致谢 | 第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