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6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第11-14页 |
1.2.1 公路拓宽工程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2.2 黄土的增湿湿陷理论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14-16页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1.3.2 本文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15-16页 |
第二章 降雨条件下拓宽路基增湿破坏试验研究 | 第16-33页 |
2.1 引言 | 第16页 |
2.2 离心模型试验技术 | 第16-21页 |
2.2.1 离心模型试验原理 | 第16-17页 |
2.2.2 离心模拟技术的相似性 | 第17-20页 |
2.2.3 离心模型试验的技术准则 | 第20-21页 |
2.3 试验系统与数据采集系统 | 第21页 |
2.3.1 离心机试验系统 | 第21页 |
2.3.2 数据采集系统 | 第21页 |
2.4 离心模型试验方案 | 第21-26页 |
2.4.1 试验目的 | 第21-22页 |
2.4.2 相似比的确定 | 第22-23页 |
2.4.3 模型试验方案 | 第23-26页 |
2.5 试验结果分析 | 第26-32页 |
2.5.1 新老路基表层沉降变形规律 | 第26-27页 |
2.5.2 新老路基内部变形规律 | 第27-29页 |
2.5.3 降雨条件下路基内部变形规律分析 | 第29-31页 |
2.5.4 降雨条件下拓宽路基的水分入渗和破坏机理 | 第31-32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第三章 拓宽路基荷载下深厚黄土地层浸水增湿模型试验 | 第33-47页 |
3.1 引言 | 第33页 |
3.2 人工湿陷性黄土的物理力学特性 | 第33-39页 |
3.2.1 人工湿陷性黄土的制备 | 第33-34页 |
3.2.2 人工湿陷性黄土的物理特性 | 第34-35页 |
3.2.3 人工湿陷性黄土的力学特性 | 第35-39页 |
3.3 离心模型试验方案 | 第39-42页 |
3.3.1 试验目的及内容 | 第39-40页 |
3.3.2 相似比的确定 | 第40页 |
3.3.3 地基浸水增湿试验方案 | 第40-42页 |
3.4 试验结果分析 | 第42-46页 |
3.4.1 新老路堤表面沉降分析 | 第42-43页 |
3.4.2 新老路基地表沉降分析 | 第43页 |
3.4.3 新老路基坡脚水平位移分析 | 第43-44页 |
3.4.4 新路基荷载下地基内部变形规律分析 | 第44-45页 |
3.4.5 新路地基浸水入渗及破坏机制分析 | 第45-46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第四章 深厚黄土地层剩余湿陷量的控制标准研究 | 第47-78页 |
4.1 引言 | 第47页 |
4.2 拓宽路面结构差异沉降计算模型 | 第47-48页 |
4.3 拓宽工程地基差异沉降控制标准 | 第48-51页 |
4.3.1 地基差异沉降控制标准的确立 | 第50-51页 |
4.4 有限元计算关键技术 | 第51-57页 |
4.4.1 软件简介 | 第51-52页 |
4.4.2 土体本构模型的选择 | 第52-53页 |
4.4.3 模型计算的基本假设 | 第53-54页 |
4.4.4 几何模型的建立 | 第54-55页 |
4.4.5 材料参数设置 | 第55-57页 |
4.5 路堤填高 3.0m有限元结果分析 | 第57-72页 |
4.5.1 湿陷性黄土地层厚度为 8.0m | 第57-60页 |
4.5.2 湿陷性黄土地层厚度为 12.0m | 第60-64页 |
4.5.3 湿陷性黄土地层厚度为 16.0m | 第64-67页 |
4.5.4 湿陷性黄土地层厚度为 20.0m | 第67-71页 |
4.5.5 黄土地基剩余湿陷量的控制标准 | 第71-72页 |
4.6 路堤填高 5.0m有限元结果分析 | 第72-74页 |
4.6.1 不同工况下的地表沉降分析 | 第72-73页 |
4.6.2 不同工况下的地基有效处理深度分析 | 第73-74页 |
4.6.3 黄土地基剩余湿陷量的控制标准 | 第74页 |
4.7 路堤填高 8.0m有限元结果分析 | 第74-77页 |
4.7.1 不同工况下的地表沉降分析 | 第74-75页 |
4.7.2 不同工况下的地基有效处理深度分析 | 第75-76页 |
4.7.3 黄土地基剩余湿陷量的控制标准 | 第76-77页 |
4.8 本章小结 | 第77-78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 第78-80页 |
5.1 主要结论 | 第78-79页 |
5.2 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 第79-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84-85页 |
致谢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