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TABLE OF CONTENTS | 第12-15页 |
图目录 | 第15-17页 |
表目录 | 第17-18页 |
主要符号表 | 第18-19页 |
1 绪论 | 第19-38页 |
1.1 管道运输发展状况及安全问题 | 第19-22页 |
1.1.1 管道运输的发展状况 | 第19-20页 |
1.1.2 管道运输的安全问题 | 第20-22页 |
1.2 国内外现有管道检测及监测方法综述 | 第22-35页 |
1.2.1 管道腐蚀检测方法 | 第22-25页 |
1.2.2 管道泄漏检测方法 | 第25-31页 |
1.2.3 管道健康监测技术的研究现状 | 第31-35页 |
1.3 本文的研究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 第35-38页 |
2 基于环向应变的管道腐蚀及泄漏监测理论研究 | 第38-59页 |
2.1 基本原理 | 第38-40页 |
2.2 基于环向平均应变的管道腐蚀评价 | 第40-51页 |
2.2.1 基于环向平均应变的管道均匀腐蚀评价 | 第41-45页 |
2.2.2 管道环向平均应变对于局部腐蚀的敏感性分析 | 第45-51页 |
2.3 基于环向应变的管道泄漏监测及定位 | 第51-57页 |
2.3.1 负压波法基本原理 | 第51-54页 |
2.3.2 基于环向应变的负压波时间差法 | 第54-55页 |
2.3.3 基于环向应变的负压波能量衰减法 | 第55-57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57-59页 |
3 光纤光栅应变箍传感器的开发及试验研究 | 第59-79页 |
3.1 光纤光栅传感器的开发及应用 | 第59-67页 |
3.1.1 光纤光栅传感原理 | 第59-61页 |
3.1.2 光纤光栅传感器的开发 | 第61-65页 |
3.1.3 光纤光栅传感器在模型试验中的应用 | 第65-67页 |
3.2 光纤光栅应变箍传感器的开发 | 第67-72页 |
3.2.1 光纤光栅应变箍传感器设计原理 | 第68-70页 |
3.2.2 光纤光栅应变箍传感器的预拉伸装置 | 第70-72页 |
3.3 光纤光栅应变箍传感器的性能测试 | 第72-78页 |
3.3.1 PVC管道模型介绍 | 第72-74页 |
3.3.2 灵敏度系数对比测试 | 第74-75页 |
3.3.3 稳定性测试 | 第75-76页 |
3.3.4 动态响应测试 | 第76-78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78-79页 |
4 管道腐蚀及泄漏模拟试验研究 | 第79-103页 |
4.1 钢管道腐蚀模拟试验研究 | 第79-86页 |
4.1.1 钢管道模型介绍 | 第79-82页 |
4.1.2 管道均匀腐蚀结果分析 | 第82页 |
4.1.3 管道局部腐蚀结果分析 | 第82-86页 |
4.2 PVC管道泄漏模拟试验研究 | 第86-97页 |
4.2.1 PVC管道模型介绍 | 第87-89页 |
4.2.2 预备试验结果分析 | 第89-93页 |
4.2.3 多泄漏点长管道试验结果分析 | 第93-97页 |
4.3 管道泄漏实时监测系统及信号处理 | 第97-101页 |
4.3.1 基于LabVIEW的管道泄漏监测系统 | 第98-99页 |
4.3.2 基于小波分析的泄漏信号处理 | 第99-101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101-103页 |
5 基于稳态环向应变分布的管道泄漏定位 | 第103-122页 |
5.1 管道泄漏过程的数值计算研究 | 第103-111页 |
5.1.1 管道泄漏瞬变模型 | 第103-106页 |
5.1.2 管道泄漏方程的特征线法求解 | 第106-109页 |
5.1.3 泄漏后的环向应变分布 | 第109-111页 |
5.2 基于BP神经网络的管道泄漏定位 | 第111-121页 |
5.2.1 BP人工神经网络 | 第112-114页 |
5.2.2 基于BP神经网络的管道泄漏定位 | 第114-118页 |
5.2.3 基于BP神经网络的环向应变信号识别 | 第118-121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121-122页 |
6 环向应变测点布设间距的研究 | 第122-137页 |
6.1 负压波衰减规律研究 | 第122-128页 |
6.1.1 管道的数学模型 | 第122页 |
6.1.2 泄漏点处的压降计算 | 第122-124页 |
6.1.3 负压波的能量衰减 | 第124-128页 |
6.2 环向应变测点布设间距的研究 | 第128-135页 |
6.2.1 环向应变可检覆盖范围 | 第128-131页 |
6.2.2 环向应变测点间距的计算 | 第131-135页 |
6.3 本章小结 | 第135-137页 |
7 结论与展望 | 第137-141页 |
7.1 结论 | 第137-139页 |
7.2 创新点摘要 | 第139页 |
7.3 展望 | 第139-141页 |
参考文献 | 第141-148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 第148-150页 |
致谢 | 第150-151页 |
作者简介 | 第151-1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