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目录 | 第9-11页 |
TABLE OF CONTENTS | 第11-13页 |
图目录 | 第13-17页 |
表目录 | 第17-18页 |
主要符号表 | 第18-20页 |
1 绪论 | 第20-36页 |
1.1 纳米结构材料介绍 | 第20-25页 |
1.1.1 碳纳米管 | 第20-23页 |
1.1.2 石墨烯 | 第23-24页 |
1.1.3 纳米结构金属板和纳米级粗糙金属表面 | 第24-25页 |
1.2 运动带电粒子与纳米结构物质相互作用研究进展 | 第25-34页 |
1.2.1 单电子激发和集体激发 | 第25-26页 |
1.2.2 尾流效应和阻止本领 | 第26-27页 |
1.2.3 运动带电粒子与碳纳米管相互作用研究现状 | 第27-32页 |
1.2.4 运动带电粒子和纳米结构金属板相互作用 | 第32-33页 |
1.2.5 运动带电粒子和粗糙金属表面相互作用 | 第33-34页 |
1.3 本文研究内容与安排 | 第34-36页 |
2 中能入射带电粒子在碳纳米管内沟道过程研究 | 第36-62页 |
2.1 引言 | 第36-37页 |
2.2 模型描述及公式推导 | 第37-44页 |
2.2.1 单壁碳纳米管半经典动力学模型 | 第37-40页 |
2.2.2 双壁碳纳米管半经典动力学模型 | 第40-41页 |
2.2.3 基于REBO势的分子动力学模型 | 第41-44页 |
2.3 数值模拟结果与讨论 | 第44-60页 |
2.3.1 带电粒子在单壁碳纳米管内沟道过程 | 第44-56页 |
2.3.2 带电粒子在单壁和双壁碳纳米管内尾流效应研究 | 第56-60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60-62页 |
3 运动带电粒子和纳米结构金属板相互作用尾流效应研究:基于量子流体动力学模型 | 第62-85页 |
3.1 引言 | 第62-63页 |
3.2 理论模型及推导 | 第63-72页 |
3.2.1 QHD、SHD、局域响应流体动力学(LHD)模型推导 | 第63-66页 |
3.2.2 QHD模型中感应电荷密度和感应电势 | 第66-68页 |
3.2.3 边界条件 | 第68-72页 |
3.2.4 阻止本领 | 第72页 |
3.3 模拟结果和讨论 | 第72-84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84-85页 |
4 运动带电粒子和纳米级粗糙金属表面相互作用 | 第85-101页 |
4.1 引言 | 第85-86页 |
4.2 理论模型描述 | 第86-90页 |
4.3 模拟结果及讨论 | 第90-100页 |
4.3.1 单离子入射时纳米级粗糙金属表面对尾流效应影响 | 第90-95页 |
4.3.2 双离子入射时粗糙表面对屏蔽相互作用能和能量损失比值影响 | 第95-100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100-101页 |
5 结论与展望 | 第101-103页 |
5.1 主要结论 | 第101-102页 |
5.2 创新点摘要 | 第102页 |
5.3 展望 | 第102-103页 |
参考文献 | 第103-113页 |
附录A 金属板内感应电势特殊解求解过程 | 第113-115页 |
附录B 粗糙表面金属感应电势格林函数系数求解 | 第115-116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 第116-117页 |
致谢 | 第117-119页 |
作者简介 | 第11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