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电工技术论文--独立电源技术(直接发电)论文--化学电源、电池、燃料电池论文--燃料电池论文

电与乙烯共生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1章 绪论第10-28页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0-11页
    1.2 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简介第11-21页
        1.2.1 燃料电池的分类第11页
        1.2.2 SOFCs的工作原理第11-14页
        1.2.3 SOFCs的结构类型第14-16页
        1.2.4 SOFCs的组成第16-21页
    1.3 共生SOFCs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第21-26页
        1.3.1 甲烷燃料气共生SOFCs的研究第22-24页
        1.3.2 乙烷燃料气共生SOFCs的研究第24-25页
        1.3.3 丙烷及重烷烃燃料气共生SOFCs的研究第25-26页
        1.3.4 NO_x燃料气共生SOFCs的研究第26页
    1.4 论文选题依据和主要研究内容第26-28页
第2章 实验材料及研究方法第28-34页
    2.1 实验药品和实验仪器第28-29页
        2.1.1 实验药品第28-29页
        2.1.2 实验仪器第29页
    2.2 电解质制备方法第29-30页
        2.2.1 流延法第29-30页
        2.2.2 干压法第30页
    2.3 电极制备方法第30-31页
        2.3.1 丝网印刷法第30页
        2.3.2 浸渍法第30-31页
    2.4 物理性能表征方法第31-32页
        2.4.1 扫描电子显微镜表征第31页
        2.4.2 射线衍射分析第31-32页
        2.4.3 热性能分析第32页
    2.5 电化学性能表征第32-34页
        2.5.1 化学相容性分析第32-33页
        2.5.2 电化学阻抗谱测试第33页
        2.5.3 单体电池放电性能测试第33页
        2.5.4 乙烯转化率气相色谱测试第33-34页
第3章 电解质及电极粉体的制备及性能的研究第34-46页
    3.1 溶胶凝胶法制备BaCe_(0.7)Zr_(0.1)Y_(0.2)O_(3-δ)粉体第34-36页
        3.1.1 溶胶凝胶法合成BaCe_(0.7)Zr_(0.1)Y_(0.2)O_(3-δ)第34页
        3.1.2 不同EDTA和柠檬酸配比制备BaCe_(0.7)Zr_(0.1)Y__(0.2)O_(3-δ)粉体第34-35页
        3.1.3 EDTA和柠檬酸配比制备的BaCe_(0.7)Zr_(0.1)Y_(0.2)O_(3-δ)粉体的物相分析第35-36页
    3.2 高温固相法制备BaCe_(0.7)Zr_(0.1)Y_(0.2)O_(3-δ)粉体第36-37页
        3.2.1 高温固相法制备BaCe_(0.7)Zr_(0.1)Y_(0.2)O_(3-δ)粉体第36页
        3.2.2 不同锆源和烧结温度合成BaCe_(0.7)Zr_(0.1) Y_(0.2)O_(3-δ)粉体第36-37页
        3.2.3 不同锆源和烧结时间制备的BaCe_(0.7)Zr_(0.1)Y_(0.2)O_(3-δ)粉体的物相分析第37页
    3.3 溶胶凝胶法和固相法制备BaCe_(0.7)Zr_(0.1)Y_(0.2)O_(3-δ)粉体的对比第37-38页
        3.3.1 XRD物相表征对比第37页
        3.3.2 其他实验条件对比第37-38页
    3.4 BaCe_(0.7)Zr_(0.1)Y_(0.2)O_(3-δ)粉体烧结性能的研究第38-40页
    3.5 VN阳极粉体的制备第40-41页
        3.5.1 VN阳极粉体的合成第40-41页
        3.5.2 VN阳极粉体的相结构第41页
    3.6 不同烧结温度对VN阳极粉体制备的影响第41-44页
        3.6.1 不同温度制备VN阳极粉体第41-42页
        3.6.2 VN阳极粉体的XRD表征第42页
        3.6.3 VN阳极粉体的SEM表征第42页
        3.6.4 VN阳极粉体比表面积测试第42-43页
        3.6.5 VN阳极粉体化学稳定性表征第43-44页
    3.7 本章小结第44-46页
第4章 全电池制备工艺的研究及性能测试第46-62页
    4.1 干压法和流延法制备半电池第46-49页
        4.1.1 干压法制备半电池第46页
        4.1.2 流延法制备半电池第46-47页
        4.1.3 热重分析第47-48页
        4.1.4 半电池断面SEM表征第48-49页
    4.2 烧结助剂对电解质烧结的影响第49-50页
        4.2.1 添加不同烧结助剂制备电解质膜第49页
        4.2.2 不同烧结助剂作用的电解质SEM表征第49-50页
    4.3 不同的CuO含量及烧结温度对电解质致的影响第50-59页
        4.3.1 不同CuO烧结助剂添加量电解质膜的制备第50页
        4.3.2 不同CuO添加量作用的电解质SEM表征第50页
        4.3.3 电导率表征第50-53页
        4.3.4 电化学阻抗测试第53-56页
        4.3.5 热收缩曲线测试第56页
        4.3.6 相对密度分析第56-57页
        4.3.7 背散射电子图像测试第57-58页
        4.3.8 EDS测试表征第58-59页
    4.4 共生全电池的制备及性能测试第59-61页
        4.4.1 全电池制备第59页
        4.4.2 SEM表征第59-60页
        4.4.3 全电池的放电性能及乙烯转化率和乙烷选择性的表征第60-61页
    4.5 本章小结第61-62页
结论第62-63页
参考文献第63-70页
攻读硕士学位其发表的论文及其他成果第70-72页
致谢第72页

论文共7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循环放大技术的高灵敏度核酸线性阈值门和NCQDs应用于Fe3+检测的研究
下一篇:我国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