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绪论 | 第10-16页 |
一、选题意义和价值 | 第10-11页 |
(一) 理论意义 | 第10页 |
(二) 现实价值 | 第10-11页 |
二、研究现状和评析 | 第11-13页 |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3-15页 |
(一) 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二)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四、论文创新与预期 | 第15-16页 |
第一章 条分缕析: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工市民化的要点概述 | 第16-28页 |
一、我国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工市民化的基本要义 | 第16-18页 |
(一) 新型城镇化 | 第16-17页 |
(二) 农民工市民化 | 第17页 |
(三) 农民工市民化的时代价值 | 第17-18页 |
二、我国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工市民化的实践趋向 | 第18-24页 |
(一) 农村人口的逐渐市民化 | 第18-22页 |
(二) 农民工增收日渐规模化 | 第22页 |
(三) 市民化保障日益制度化 | 第22-23页 |
(四) 农民工待遇逐步正常化 | 第23页 |
(五) 积分制试点的有益探索 | 第23-24页 |
三、我国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工市民化的政策创新 | 第24-28页 |
(一) 从搞好服务工作进化到扩大就业创业 | 第24-25页 |
(二) 从化解保障难题创新到维护保障权益 | 第25页 |
(三) 从解决服务问题进展到建构服务体系 | 第25-26页 |
(四) 从着眼具体问题发展到统筹规划管理 | 第26-28页 |
第二章 寻根究底: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工市民化的问题透视 | 第28-40页 |
一、农民工市民化的观念性问题与解析 | 第28-31页 |
(一) 农民工市民化前后的思考与顾虑 | 第28-29页 |
(二) 农民工市民化的城市融入 | 第29-31页 |
(三) 从农民工自身的个体性限制角度解析 | 第31页 |
二、农民工市民化的整体性问题与剖析 | 第31-33页 |
(一) 国家政策的制定与现实社会的契合度不符 | 第31-32页 |
(二) 地方政府的参与与地区差别的吻合度不足 | 第32页 |
(三) 经济社会的发展与物质扶持的相关度不高 | 第32-33页 |
(四) 从社会发展的整体性原因维度解析 | 第33页 |
三、农民工市民化的政策性问题与透析 | 第33-40页 |
(一) 户籍改革贯彻落实力度有限 | 第34-35页 |
(二) 就业创业环境优化程度有限 | 第35-37页 |
(三) 基本公共服务提升速度有限 | 第37-38页 |
(四) 土地流转制度完善程度有限 | 第38-39页 |
(五) 从国家调控的政策性因素向度透析 | 第39-40页 |
第三章 微观践行: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工市民化的自我发展 | 第40-43页 |
一、破除农民工市民化前的观念障碍 | 第40-41页 |
(一) 激发农民工市民化的积极性 | 第40页 |
(二) 保持农民工市民化的稳定性 | 第40-41页 |
二、为实现城市融入进行自我调整 | 第41-43页 |
(一) 提高自身素质 | 第41页 |
(二) 改变心理认知 | 第41-42页 |
(三) 扩大社会交往 | 第42-43页 |
第四章 宏观建构: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工市民化的推进路径 | 第43-55页 |
一、因地制宜实施差别化落户政策 | 第43-46页 |
(一) 全面放开建制镇和小城市落户限制 | 第43-44页 |
(二) 有序放开中等城市落户限制 | 第44页 |
(三) 合理确定大城市落户条件 | 第44-45页 |
(四) 严格控制特大城市人口规模 | 第45-46页 |
二、与时俱进完善就业创业服务体系 | 第46-49页 |
(一) 大力改善农民工就业环境 | 第46-47页 |
(二) 科学规范使用农民工的劳动用工管理 | 第47页 |
(三) 着力解决农民工工资偏低和拖欠问题 | 第47-48页 |
(四) 加大就业创业扶持力度 | 第48页 |
(五) 确保畅通农民工维权渠道 | 第48-49页 |
三、除旧立新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 | 第49-51页 |
(一) 保障子女教育平等权 | 第49-50页 |
(二) 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 | 第50页 |
(三) 改善基本医疗卫生条件 | 第50-51页 |
(四) 拓宽住房保障渠道 | 第51页 |
四、开拓创新深化土地制度改革 | 第51-52页 |
(一) 加快推进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 | 第52页 |
(二) 明确农地流转的方向 | 第52页 |
五、强化农民工市民化工作管理 | 第52-55页 |
(一) 建立农民工市民化信息数据库 | 第53页 |
(二) 加强农民工党组织建设 | 第53-54页 |
(三) 创新农民工社区性组织 | 第54-55页 |
结语 | 第55-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0页 |
在校期间研究成果 | 第60-61页 |
致谢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