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4页 |
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2 国内外研究及进展 | 第14-22页 |
1.2.1 国内外环境雌激素的检测方法 | 第15-17页 |
1.2.2 国内外环境雌激素的含量水平 | 第17-18页 |
1.2.3 环境雌激素环境行为 | 第18-20页 |
1.2.4 环境雌激素的吸附特征 | 第20-22页 |
1.3 研究思路与创新点 | 第22-24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22-23页 |
1.3.2 论文创新点 | 第23-24页 |
第二章 研究区域与研究方法 | 第24-37页 |
2.1 研究区域概况 | 第24-27页 |
2.1.1 区域自然地理 | 第24-25页 |
2.1.2 区域社会经济 | 第25-26页 |
2.1.3 排污状况 | 第26-27页 |
2.2 实验材料和仪器 | 第27-28页 |
2.3 UHPLC-MS/MS仪器分析方法 | 第28-29页 |
2.4 提取沉积物中环境雌激素方法的优化 | 第29-37页 |
第三章 长江口滨岸沉积物中环境雌激素的分布特征 | 第37-44页 |
3.1 样品采集 | 第37-38页 |
3.2 沉积物样品的理化性质 | 第38-41页 |
3.3 长江口滨岸沉积物中环境雌激素的分布特征 | 第41-44页 |
3.3.1 长江口滨岸沉积物中环境雌激素的含量水平 | 第41-43页 |
3.3.2 环境雌激素含量与有机碳和炭黑的关系 | 第43页 |
3.3.3 长江口滨岸沉积物中环境雌激素的生态风险评价 | 第43-44页 |
第四章 长江口滨岸沉积物对环境雌激素的吸附特征分析 | 第44-59页 |
4.1 引言 | 第44页 |
4.2 吸附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44-46页 |
4.2.1 材料与仪器 | 第44-45页 |
4.2.2 实验方法 | 第45-46页 |
4.3 动力学实验 | 第46-47页 |
4.4 吸附等温线模型 | 第47-49页 |
4.5 长江口滨岸沉积物对环境雌激素的吸附特征 | 第49-56页 |
4.5.1 长江口滨岸沉积物对EE2的吸附特征 | 第49-52页 |
4.5.2 长江口滨岸沉积物对E2的吸附特征 | 第52-54页 |
4.5.3 长江口滨岸沉积物对BPA的吸附特征 | 第54-56页 |
4.6 小结 | 第56-59页 |
第五章 环境雌激素吸附的影响因素 | 第59-70页 |
5.1 引言 | 第59页 |
5.2 实验方法 | 第59-60页 |
5.3 不同离子强度下环境雌激素的吸附特征 | 第60-63页 |
5.4 不同pH下环境雌激素的吸附特征 | 第63-66页 |
5.5 沉积物组分对环境雌激素吸附的影响 | 第66-68页 |
5.6 小结 | 第68-70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0-73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70-71页 |
6.2 研究展望 | 第71-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82页 |
附录 | 第82-83页 |
后记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