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语言、文字论文--汉语论文--方言论文--北方话(官话方言)论文--北方方言(华北官话)论文

河南郸城方言的是非问语气词

摘要第6-7页
abstract第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20页
    1.1 郸城及郸城方言概况第11-13页
        1.1.1 郸城县概况第11页
        1.1.2 郸城方言概况第11-13页
    1.2 选题的缘由和意义第13-14页
        1.2.1 选题缘由第13页
        1.2.2 选题意义第13-14页
    1.3 已有相关研究的情况综述第14-17页
        1.3.1 普通话是非问语气词的研究情况第14-15页
        1.3.2 汉语方言是非问语气词的研究情况第15-16页
        1.3.3 对综述内容的评价第16-17页
    1.4 本文的研究路径第17-20页
        1.4.1 本文的写作方案、理论依据和研究方法第17-18页
        1.4.2 本文的语料说明第18页
        1.4.3 本文所使用的术语说明第18-20页
第二章 郸城方言是非问语气词的语法特点和词性第20-30页
    2.1 “唛”的语法特点和词性第20-23页
        2.1.1 “唛”的语法特点第20-21页
        2.1.2 “唛”的词性第21-22页
        2.1.3 “唛”和“没有”、“没”的对比第22-23页
    2.2 “么”的语法特点和词性第23-26页
        2.2.1 “么”的语法特点第23-25页
        2.2.2 “么”的词性第25-26页
    2.3 “蒙”的语法特点和词性第26-29页
        2.3.1 “蒙”的语法特点第26-28页
        2.3.2 “蒙”的词性第28-29页
    2.4 本章小结第29-30页
第三章 郸城方言是非问语气词的语法意义和语用特点第30-43页
    3.1 “唛”的语法意义和语用特点第30-34页
        3.1.1 “唛”的语法意义第30-33页
        3.1.2 “唛”的语用特点第33-34页
    3.2 “么”的语法意义和语用特点第34-38页
        3.2.1 “么”的语法意义第34-37页
        3.2.2 “么”的语用特点第37-38页
    3.3 “蒙”的语法意义和语用特点第38-42页
        3.3.1 “蒙”的语法意义第38-41页
        3.3.2 “蒙”的语用特点第41-42页
    3.4 本章小结第42-43页
第四章 郸城方言是非问语气词的系统特点和价值第43-54页
    4.1 郸城方言的是非问语气词系统及表意特点第43-46页
        4.1.1 “唛”、“么”和“蒙”的关系第43-45页
        4.1.2 郸城方言是非问语气词系统表意特点第45-46页
    4.2 郸城方言是非问语气词系统与普通话的对比第46-50页
        4.2.1 “唛”、“么”、“蒙”和“吗”的对比第46-48页
        4.2.2 郸城方言存在三个是非问语气词的原因第48-50页
    4.3 郸城方言是非问语气词系统的地位及交际价值第50-53页
        4.3.1 郸城方言中是非问语气词系统的地位第50-52页
        4.3.2 郸城方言是非问语气词的交际价值第52-53页
    4.4 本章小结第53-54页
第五章 郸城方言是非问语气词现象的类型学意义第54-64页
    5.1 郸城方言是非问语气词及系统特点的类型学考察第54-58页
        5.1.1 汉语其他若干方言中的是非问语气词数量第54-57页
        5.1.2 汉语其他若干方言中是非问语气词的意义第57-58页
        5.1.3 本节小节第58页
    5.2 郸城方言非问语气词体现的语言共性第58-60页
        5.2.1 从是非问语气词的数量特点看语言共性第58-59页
        5.2.2 从是非问语气词的意义特点看语言共性第59-60页
        5.2.3 本节小节第60页
    5.3 郸城方言中是非问语气词的语言类型特点第60-63页
        5.3.1 郸城方言的是非问句的主要表示手段第60-62页
        5.3.2 郸城方言的是非问语气词可以表示不同的口气意义第62-63页
        5.3.3 本节小结第63页
    5.4 本章小结第63-64页
第六章 结语第64-66页
    6.1 本文的最终结论第64-65页
    6.2 本文结论的语言学价值第65页
    6.3 本文的不足和进一步研究的方向第65-66页
参考文献第66-70页
后记第70页

论文共7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大型空间机械臂动力学建模与稳定控制策略
下一篇:不同治疗频次D980-nm半导体激光对大鼠皮肤溶脂嫩肤效果及作用机制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