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0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7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3.3 文献述评 | 第16-17页 |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1.4.1 研究思路 | 第17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1.5 技术路线与创新点 | 第18-20页 |
1.5.1 本文技术路线图 | 第18页 |
1.5.2 本文创新点 | 第18-20页 |
第二章 基本概念界定及相关基础理论 | 第20-25页 |
2.1 基本概念界定 | 第20-23页 |
2.1.1 反贫困与扶贫开发 | 第20-21页 |
2.1.2 族贫困化与贫困化民族 | 第21-23页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第23-25页 |
2.2.1 公共政策理论 | 第23页 |
2.2.2 平衡计分卡理论 | 第23-24页 |
2.2.3 空间贫困理论 | 第24-25页 |
第三章 宁夏同心县扶贫开发政策实施的现状分析 | 第25-31页 |
3.1 研究区域概况 | 第25-27页 |
3.1.1 自然生态概况 | 第25页 |
3.1.2 经济贫困现状 | 第25-26页 |
3.1.3 人口资源与发展基础现状 | 第26-27页 |
3.2 研究区域扶贫开发现状 | 第27-31页 |
3.2.1 整村推进 | 第27-28页 |
3.2.2 产业扶贫 | 第28页 |
3.2.3 移民扶贫 | 第28-29页 |
3.2.4 闽宁协作 | 第29-31页 |
第四章 同心县扶贫开发绩效评价的实证研究 | 第31-39页 |
4.1 指标的选取及指标体系构建 | 第31-34页 |
4.1.1 指标选取的原则 | 第31页 |
4.1.2 指标的确定及其解释 | 第31页 |
4.1.3 指标的确定及其解释 | 第31-34页 |
4.2 扶贫开发绩效评估的方法选取和数据来源 | 第34-37页 |
4.2.1 时序主成分分析法 | 第34-35页 |
4.2.2 数据选取 | 第35-37页 |
4.3 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 第37-39页 |
第五章 扶贫开发绩效的综合分析 | 第39-48页 |
5.1 主成分分析法在扶贫开发政策绩效评估中的应用 | 第39-48页 |
5.1.1 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 | 第39页 |
5.1.2 计算样本相关矩阵 | 第39-40页 |
5.1.3 计算特征值与特征向量 | 第40-42页 |
5.1.4 计算主成分载荷 | 第42-43页 |
5.1.5 计算各主成分得分 | 第43-45页 |
5.1.6 扶贫开发绩效评估结果分析 | 第45-48页 |
第六章 影响扶贫开发实施效果原因分析及优化建议 | 第48-54页 |
6.1 影响同心县扶贫开发实施效果原因分析 | 第48-50页 |
6.1.1 民族贫困地区基础设施落后 | 第48页 |
6.1.2 民族地区配套社会保障政策不健全 | 第48-49页 |
6.1.3 民族地区生产方式落后,收入来源单一 | 第49页 |
6.1.4 文化教育事业发展缓慢,传统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落后 | 第49页 |
6.1.5 扶贫主体缺乏多元化,民族地区贫困人口参与扶贫开发积极性低 | 第49-50页 |
6.2 民族地区扶贫开发政策优化建议 | 第50-54页 |
6.2.1 加大民族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扶持力度来减少返贫现象 | 第50页 |
6.2.2 构建适宜民族地区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 | 第50-51页 |
6.2.3 加快发展民族区域特色优势产业 | 第51页 |
6.2.4 提高贫困人口文化素质,加大科技扶贫力度 | 第51-52页 |
6.2.5 构建多主体参与的扶贫开发机制 | 第52-54页 |
结束语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8页 |
致谢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