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地球物理学论文--水文科学(水界物理学)论文--水文分析与计算论文

水热季节性对流域水文的影响研究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第1章 绪论第9-22页
    1.1 背景和意义第9-11页
    1.2 研究现状第11-19页
        1.2.1 流域水热平衡关系研究第11-14页
        1.2.2 水热季节性的变化及影响研究第14-16页
        1.2.3 气候变化的流域水文响应第16-19页
        1.2.4 研究不足及主要挑战第19页
    1.3 技术路线和主要内容第19-22页
第2章 中国水热季节性特征及其变化第22-43页
    2.1 概述第22-23页
    2.2 研究数据与分析方法第23-28页
        2.2.1 研究数据第23-26页
        2.2.2 分析方法第26-28页
    2.3 中国降雪特征变化第28-35页
        2.3.1 年降雪的空间特征第28-29页
        2.3.2 年降雪的趋势变化第29-32页
        2.3.3 月降雪特征分析第32-34页
        2.3.4 日降雪特征分析第34-35页
    2.4 中国水热季节性变化第35-41页
        2.4.1 水热季节性表达第35-36页
        2.4.2 潜在蒸散发季节性特征及其变化第36-39页
        2.4.3 降水季节性特征及其变化第39-41页
    2.5 小结第41-43页
第3章 降雪对流域水热平衡的影响第43-69页
    3.1 概述第43页
    3.2 研究流域及数据第43-45页
        3.2.1 研究流域概况第43-44页
        3.2.2 流域数据资料第44-45页
    3.3 降雪对流域水热平衡的影响第45-53页
        3.3.1 降雪对径流影响的数据分析第45-49页
        3.3.2 降雪对径流影响的机理分析第49-50页
        3.3.3 机理分析的有效性和敏感性分析第50-53页
    3.4 考虑降雪因素的典型流域径流变化分析第53-67页
        3.4.1 黑河流域上游介绍第53-55页
        3.4.2 水文气象变化分析第55-57页
        3.4.3 径流变化归因分析第57-62页
        3.4.4 未来情景下径流变化分析第62-67页
    3.5 小结第67-69页
第4章 雨热季节性对流域水热平衡的影响第69-103页
    4.1 概述第69页
    4.2 土壤水分随机动态变化关系的推导第69-81页
        4.2.1 随机土壤水分模型第70-73页
        4.2.2 雨热稳态条件下的土壤水分第73-75页
        4.2.3 雨热季节性变化条件下的土壤水分第75-78页
        4.2.4 土壤水分模型的误差分析第78-81页
    4.3 土壤水分随机动态变化关系的验证第81-87页
        4.3.1 通量站介绍及数据处理第82-84页
        4.3.2 模型计算验证第84-87页
    4.4 流域水热平衡受雨热季节性影响的分析第87-95页
        4.4.1 雨热振幅的影响第88-90页
        4.4.2 雨热相差的影响第90-92页
        4.4.3 对雨热季节性变化的敏感性分析第92-95页
    4.5 雨热季节性对典型流域水热平衡的影响分析第95-101页
        4.5.1 研究数据及分析方法第95-97页
        4.5.2 不同气候类别流域的水热平衡影响分析第97-101页
    4.6 小结第101-103页
第5章 雨热季节性变化的流域生态水文响应第103-126页
    5.1 概述第103-104页
    5.2 基于边际碳平衡假设的最优根深理论分析第104-109页
        5.2.1 边际碳平衡假设第104-105页
        5.2.2 不同雨热季节性特征与最优根深的关系第105-109页
    5.3 典型流域土壤蓄水能力与气候特征的关系第109-113页
        5.3.1 土壤蓄水能力的计算第109页
        5.3.2 土壤蓄水能力与雨热季节性特征的相互关系第109-113页
    5.4 雨热季节性变化的流域水文响应分析第113-115页
    5.5 考虑季节性雨热的中国径流变化归因分析第115-125页
        5.5.1 中国流域径流变化的归因计算第115-117页
        5.5.2 解构归因方法的有效性第117-119页
        5.5.3 归因结果分析及其与流域性质的相互关系第119-125页
    5.6 小结第125-126页
第6章 总结与展望第126-130页
    6.1 主要成果第126-128页
    6.2 主要创新点第128-129页
    6.3 不足及展望第129-130页
参考文献第130-147页
致谢第147-149页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第149-150页

论文共15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学前听障儿童主题对话能力测试材料编制及特征分析
下一篇:SABR职能部门绩效考核体系优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