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房屋建筑设备论文--空气调节、采暖、通风及其设备论文

成都地区排风热回收适宜性的动态分析

摘要第6-7页
Abstract第7页
第1章 绪论第10-17页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第10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第10-15页
        1.2.1 排风热回收介绍第10-11页
        1.2.2 国内外研究方向与现状第11-15页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创新点第15-17页
        1.3.1 主要研究内容第15-16页
        1.3.2 创新点第16-17页
第2章 全热交换器逐时性能计算模型第17-31页
    2.1 全热交换器逐时性能计算模型的建立第17-25页
        2.1.1 物理模型第17-18页
        2.1.2 传热过程分析与计算第18-22页
        2.1.3 传质过程分析与计算第22-25页
        2.1.4 空气流动阻力分析与计算第25页
    2.2 全热交换器逐时性能计算模型实验验证第25-30页
        2.2.1 实验环境与实验对象第25-27页
        2.2.2 实验工况第27页
        2.2.3 实验方法第27页
        2.2.4 数据处理第27-29页
        2.2.5 数据分析第29页
        2.2.6 对比验证第29-30页
    2.3 本章小结第30-31页
第3章 全热交换器各性能影响因素分析第31-42页
    3.1 全热交换器综合性能评价指标第31-32页
    3.2 影响因素分析第32-41页
        3.2.1 芯体尺寸对性能的影响第32-36页
        3.2.2 过滤与管道阻力对性能的影响第36-37页
        3.2.3 换热膜物性对性能的影响第37-39页
        3.2.4 室外空气温度、相对湿度对性能的影响第39-41页
    3.3 本章小结第41-42页
第4章 带排风热回收空调系统动态仿真模型第42-59页
    4.1 模型模拟软件介绍第42-43页
    4.2 模型建立第43-48页
        4.2.1 逐时性能全热交换器模块创建第43-44页
        4.2.2 动态仿真模型基本信息第44-46页
        4.2.3 模型中全热交换器芯体尺寸的确定第46-48页
        4.2.4 全热交换器启停控制第48页
    4.3 动态仿真模型运行结果与分析第48-57页
        4.3.1 夏季工况下运行结果与分析第49-53页
        4.3.2 冬季工况下运行结果与分析第53-57页
        4.3.3 投资回收期分析第57页
    4.4 本章小结第57-59页
结论与展望第59-61页
致谢第61-62页
参考文献第62-66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加的科研项目第66页

论文共6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河南油田国际化人才培训模式研究--以语言培训为例
下一篇:“新三板”创新层企业转创业板的可行性研究--以四维传媒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