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9-16页 |
1.1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 第9-11页 |
1.1.1 选题的背景 | 第9-10页 |
1.1.2 选题的意义 | 第10-11页 |
1.2 文献综述与相关理论 | 第11-14页 |
1.2.1 转板制度的基本范畴 | 第11页 |
1.2.2 文献综述 | 第11-12页 |
1.2.3 相关理论 | 第12-14页 |
1.3 研究方法和内容 | 第14-15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4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1.4 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 第15-16页 |
2“新三板”概述与现状分析 | 第16-21页 |
2.1“新三板”概述 | 第16页 |
2.2“新三板”挂牌企业概况 | 第16-21页 |
2.2.1 股份规模 | 第17-19页 |
2.2.2“新三板”挂牌企业融资情况 | 第19页 |
2.2.3“新三板”创新层与基础层企业规模对比 | 第19-21页 |
3“新三板”转板概述 | 第21-33页 |
3.1 转板的定义 | 第21页 |
3.2“新三板”转板宏观经济政策分析 | 第21-23页 |
3.3“新三板”企业转板步骤 | 第23页 |
3.4“新三板”企业转板原因分析 | 第23-25页 |
3.4.1“新三板”市场流动性受限 | 第23-24页 |
3.4.2“新三板”企业融资乏力 | 第24-25页 |
3.5“新三板”转板情况分析 | 第25-26页 |
3.6 转板成功企业现状分析 | 第26-29页 |
3.6.1 转板后估值水平显著上升 | 第26-27页 |
3.6.2 转板企业融资能力大幅提升 | 第27-28页 |
3.6.3 转板后流动性要优于新三板 | 第28-29页 |
3.7 建立“新三板”转板制度的显性障碍 | 第29-30页 |
3.7.1“新三板”转板上市的规定没有相关细则且级层较低 | 第29-30页 |
3.7.2《证券法》关于上市条件的限制 | 第30页 |
3.7.3 市场环境的障碍 | 第30页 |
3.8“新三板”转板的条件 | 第30-33页 |
3.8.1 企业自身应符合上市要求 | 第31页 |
3.8.2 政策支持 | 第31-32页 |
3.8.3 证券市场的进一步发展 | 第32-33页 |
4 案例分析 | 第33-54页 |
4.1 案例背景 | 第33-34页 |
4.2 四维传媒转板动机分析 | 第34-38页 |
4.2.1 经营成果变化分析 | 第34-35页 |
4.2.2 融资能力变化分析 | 第35-37页 |
4.2.3 营运能力变化分析 | 第37-38页 |
4.3 四维传媒转板的可行性分析 | 第38-54页 |
4.3.1 内部条件分析 | 第38-47页 |
4.3.2 外部条件分析 | 第47-54页 |
5 结论与建议 | 第54-58页 |
5.1 研究结论 | 第54-55页 |
5.2 完善转板制度的建议 | 第55-58页 |
5.2.1 遵循的法律原则 | 第55页 |
5.2.2 建设“绿色转板通道” | 第55-56页 |
5.2.3 转板制度必须通过相关法律法规监督管理 | 第56-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0页 |
致谢 | 第60页 |